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狂犬病介紹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因狂犬病患者有害怕喝水的突出臨床表現,本病亦曾叫做“恐水病(hydrophobia)”,但患病動物沒有這種特點。主要臨床表現為特有的狂躁、恐懼不安、怕風怕水、流涎和咽肌痙攣,最終發生癱瘓而危及生命。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屬於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病毒形態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 nm。內層為核殼,含40 nm核心,外層為致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五種已知的結構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質蛋白(M2P)、殼體基質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轉錄酶蛋白(LP)。基因組RNA與180個NP分子結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被降解,同時也為基因組的復制和轉錄提供瞭一個適宜的結構基礎。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結構蛋白(分子量僅為25×103),它可連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殼。GP是一種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與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使病毒具有神經毒性,同時可誘發宿主體內產生中和抗體和刺激細胞免疫,對狂犬病病毒的攻擊有保護作用。NP為狂犬病毒的群特異性抗原,可使機體產生補體結合抗體。NP誘生的抗狂犬病毒保護力是由各種細胞因子(如抗體、單核因子和淋巴細胞等)參與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還能對中和抗體有促進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還可能誘導機體產生幹擾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殼蛋白單克隆抗體可以將狂犬病毒及其相關病毒分為五個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擊病毒標準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歐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別與血清1、2、3、4型相對應,基因5和6型即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稱為狂犬相關病毒,其中野外分佈主要為2、3、4型。

  病毒可接種於雞胚,鼠腦。也可在地鼠腎細胞及二倍體細胞中培養生長。從人與動物分離的病毒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動物發病的病原體,稱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點是毒力強,潛伏期長(腦內接種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種途徑感染後均可使動物發病。街病毒連續在動物腦內傳代(50代以上)後,毒力減低,潛伏期縮短,並固定在3~6天,對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內基體,稱為“固定病毒(fixed virus)”。固定病毒雖有減毒變異,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於制備狂犬病減毒活疫苗,供預防接種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線、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類化合物如苯紮溴銨等滅活。其懸液經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殺滅。在冰凍幹燥下可保存數年。被感染的組織可保存在50%的甘油內送檢。

  (二)發病機制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主要通過神經逆行,向心性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發病過程可分為下列3個階段:

  1.神經外小量繁殖期 病毒自咬傷部位皮膚或黏膜侵入後,首先在局部傷口的橫紋肌細胞內小量繁殖,通過和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經。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不短於72h。

  2.從周圍神經侵入中樞神經期 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5cm/d。在到達背根神經節後,開始大量繁殖,然後侵入脊髓,再波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部位的神經元。但亦可在擴散過程中終止於某部位,形成特殊的臨床表現。

  3.從中樞神經向各器官擴散期 即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於迷走神經核、吞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癥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認為,病毒的局部存在並非導致臨床表現差異的惟一因素,體液免疫及細胞介導免疫早期有保護作用,但當病毒進入神經細胞大量增生後,則免疫介導的損害和發病也有一定關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種狂犬病毒後死亡延遲,被動輸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細胞後,則死亡加速。在人類狂犬病,其淋巴細胞對狂犬病毒細胞增生反應為陽性者多為狂躁型,死亡較快。對髓磷脂基礎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應者也為狂躁型,病情進展迅速,腦組織中可見由抗體、補體及細胞毒性T細胞介導的免疫性損害。


症狀

小兒狂犬病早期癥狀有哪些?

  潛伏期長短不一,4天~19年,絕大多數在1年以內。影響潛伏期的因素為年齡(兒童較短)、傷口部位(頭面部發病早)、傷口性質(深咬傷較短)和入侵病毒的數量、毒力及宿主防禦機制等。典型臨床經過可分為3期。

  1.前驅期 1~4天,常有低熱、頭痛、乏力、咽痛、腹痛、煩躁等。繼之對強光、高聲等刺激敏感而有咽喉緊迫感,進食時咽喉肌輕度痙攣,但尚能吞咽。約80%的病人傷口局部及其神經通路上有放射性疼痛、麻木、癢及感覺異常。

  2.興奮期 反射性咽喉痙攣逐漸加重,每當飲水,甚至聽到講水,看到水及咽水動作,或風、光、聲、煙刺激也會引起咽喉部嚴重痙攣,出現典型的恐水癥。常伴呼吸肌痙攣而發生呼吸困難,全身肌張力高,頸部強硬。常出現躁狂與昏睡交替。發作時暴躁異常;發作間歇期則較安靜,語言清晰。由於交感神經亢進,有大汗、心率增快、血壓升高、瞳孔擴大、唾液分泌增加等表現。病人可高熱39~40℃,神志大多清晰,部分病人有精神失常,可在發作中死於呼吸衰竭或循環衰竭。本期持續約1~3天。

  3.麻痹期 痙攣減少或停止,病人漸安靜,逐步發生全身弛緩性癱瘓,尤以肢體軟癱多見。感覺減退,反射消失,呼吸變慢而不齊,心搏微弱,血壓下降,神志不清,最終因呼吸麻痹和循環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續約6~18h。

  狂犬病整個病程3~5天,極少超過10天。極少見“麻痹型”病例,後者以高熱、進行性麻痹為主,終至衰竭死亡,全病程約8~9天。

  已屬發作階段的病例,根據患者過去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或貓、狼、狐等動物咬傷史,診斷即可初步成立,如能瞭解被咬傷情況及該動物的健康狀況,則對診斷本病更有價值。如不能確定咬人的犬或貓是否患狂犬病,應將動物關在籠內飼養,如動物在7~10天內不發病,則一般可排除動物有狂犬病。患者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如興奮、狂躁、恐水、怕風、咽喉肌痙攣、大量流涎、癱瘓等,即可作出狂犬病的臨床診斷。對癥狀不明顯者特別註意有無“三怕”(怕水聲、光、風)現象,必要時用扇風、倒水和亮燈試驗,狂躁癥狀不明顯應註意咽肌水腫和毛發豎立現象。如生前免疫學抗原、抗體的檢測陽性,死後腦組織動物接種及神經元胞質中發現內氏小體則可確診。


飲食保健

小兒狂犬病吃什麼好?

護理

小兒狂犬病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小兒狂犬病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控制和消滅傳染源 加強犬等管理,野犬應盡量捕殺,傢犬應登記,註射疫苗。狂犬應立即擊斃,焚毀或深埋,不可剝皮。一時不能肯定為狂犬者,應隔離觀察10天,取擊斃或隔離期死亡動物的腦組織作病原學檢查。

  2.疫苗接種 是預防和控制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1)狂犬病病毒疫苗:目前主要使用細胞培養疫苗,包括:

  ①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疫苗(human diploid cell,HDCV):免疫原性強,不良反應很少,註射次數少,但制備困難,價格昂貴。

  ②原代地鼠腎細胞狂犬病疫苗:效力在2.5U以上,使用安全。

  ③精制Vero狂犬病疫苗:免疫原性和不良反應與①相似,但價格低。其他有精制雞胚狂犬病疫苗、精制鴨胚狂犬病疫苗和原代牛腎細胞狂犬病疫苗。

  (2)接觸前免疫:對象為有職業危險者、接觸狂犬病病毒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和狂犬病人密切接觸者。推薦第0,28天2劑和第0,7,28或0,28,56天3劑接種方案,每次1.0ml肌註或深皮下註射,或0.1ml皮內註射。

  (3)接觸後免疫:WHO推薦的標準免疫方案(HDCV疫苗)為第0,3,7,14和28天各肌註1ml,第90天再加強1次。佐劑地鼠腎細胞疫苗建議采用2-1-1程序,即當天肌註2劑(2ml),第7天和第21天各肌註1ml。註射部位成人取三角肌,兒童註入腿前外側。不宜接種於臂部。

  3.註射免疫血清 WHO推薦,在接種疫苗同時註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劑量為20U/kg(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劑量為40U/kg),先做皮試,陰性者一次肌註或一半劑量在傷口周圍浸潤註射,另半量肌內註射。皮試陽性者需行脫敏處理(0.05ml稀釋20倍,0.05ml稀釋10倍,0.1ml,0.2ml,0.5ml,不稀釋抗血清分別皮下註射,每次觀察15min)後方可註射。

保健品查詢小兒狂犬病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小兒狂犬病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傷口處理 傷口立即處理甚為重要。以20%肥皂水或0.1%苯紮氯銨(新潔爾滅)徹底沖洗傷口至少半小時;再用燒酒或70%酒精、碘酊塗擦幾次,以清除局部的病毒。除非傷及大血管需要緊急止血外,3天內不必包紮或縫合傷口。

  2.其他治療措施 單間隔離病人,加強監護,避免一切不必要刺激。補充水電解質及熱量,糾正酸堿平衡失調,維護心血管及呼吸功能。興奮期狂躁時可交替應用多種鎮靜劑,甚至應用嗎啡或全身麻醉。咽喉痙攣不能控制導致窒息時可氣管切開,間歇正壓給氧。腦水腫時給脫水劑。麻痹期可用呼吸循環興奮劑、給氧或人工輔助呼吸。

  (二)預後

  本病一旦出現典型癥狀體征,生存的可能性極小,病死率幾乎達100%。但畢竟有治療成功、病人完全恢復的先例。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狂犬病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狂犬病應該做哪些檢查?

  1.血、尿常規及腦脊液 白細胞總數自(12~30)×109/L不等,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大多在80%以上,大單核細胞百分率亦可增加。尿常規檢查常可發現輕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腦脊液的壓力在正常范圍或稍有增高,蛋白質輕度增高,細胞數稍增多,但很少超過200×106/L,主要為淋巴細胞。

  2.免疫學試驗

  (1)血清中和抗體或熒光抗體測定:對未註射過疫苗、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有診斷價值。缺點是在病程第8天前不易測出。接種過疫苗的患者,如中和抗體效價超過1∶5000時,對診斷狂犬病仍有價值,因僅註射疫苗者其抗體效價較低。近來亦有采用ELISA進行抗體檢測。

  (2)狂犬病毒抗原檢測:應用熒光抗體檢查腦組織塗片、角膜印片、冷凍皮膚切片中的病毒抗原,發病前即可獲得陽性結果。方法簡便,數小時內可完成,且與小鼠腦內接種檢查內氏小體方法有較高的符合率,因此是實際應用價值較大的一種試驗。在有經驗的實驗室中,免疫熒光試驗的可靠性可達95%以上。最近采用快速狂犬病酶鏈免疫吸附診斷法(rapid rabies enzyme immuno diagnosis,RREID)可用於檢測腦組織中狂犬病毒抗原,隻需肉眼觀察或酶標儀測定結果即可,如陽性反應顯示橘黃色,陰性反應則無色,甚為快速簡便。

  3.病毒分離 從患者腦組織、脊髓、涎腺、淚腺、肌肉、肺、腎、腎上腺、胰腺等臟器和組織雖可分離到病毒,但機會均不多,自腦脊液和唾液中則更不易分離出病毒;患者的存活時間越長,病毒的分離也越困難。分離病毒可采用組織培養或動物接種,分離出病毒後可用中和試驗加以鑒定。

  4.腦組織動物接種與檢查 均於死後進行,動物接種為將死者腦組織制成10%混懸液接種於小鼠腦內(2~3周齡的乳鼠較成年鼠為敏感),陽性者小鼠於6~8天內出現震顫、豎毛、尾強直、麻痹等現象,10~15天內因衰竭而死亡。死亡小鼠腦組織切片中可發現內氏小體。

  5.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狂犬病毒核酸 為瞭能檢側大多數狂犬病毒和狂犬相關病毒,可選擇狂犬病毒核蛋白基因(N)中最保守區域設計引物:N1( )(587)5’-TTTTGAGACTGCTCCTTTTTG-3’(605),N2(-)(1029)5’-CCCATATAGCATCCTAC-3’(1013)。取腦組織或病毒感染細胞,先獲得病毒RNA。N1引物用於合成cDNA,然後進行PCR反應,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

  6.以死者腦組織或咬人動物死亡後的腦組織作病理切片或壓片,用Seller染色及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內氏小體,陽性率可達70%。

  7.常規應做X線胸片、B超、心電圖、腦CT檢查。


鑑別

小兒狂犬病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某些病例由於咬傷史不明確,早期常被誤診為神經癥。發病後癥狀不典型者,有時易誤診為精神病、破傷風、病毒性腦膜炎及腦型鉤端螺旋體病。安靜型肢體癱瘓病例可誤診為脊髓灰質炎或吉蘭-巴雷綜合征。破傷風患者潛伏期較短,多為6~14天,常見癥狀為牙關緊閉,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痙攣持續較久,常伴有角弓反張。而狂犬病肌肉痙攣呈間歇性發作,主要發生在咽肌。破傷風患者無高度興奮及恐水現象,積極治療多可治愈。

  嚴重的神志改變(昏迷等)、腦膜刺激癥、腦脊液改變及臨床轉歸等有助於本病與病毒性腦膜炎等神經系統疾病鑒別,免疫學抗原、抗體檢測、病毒分離可作出肯定診斷。

  狂犬病尚應與類狂犬病性癔癥(假性狂犬病)相鑒別。這類患者有被犬且多確定為狂犬咬傷史或與患病動物接觸的歷史,經數小時或數天即發生類似狂犬病的癥狀,如咽喉部有緊縮感、能飲水、精神興奮等癥狀,但不發熱,不流涎,不怕風,或示以飲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痙攣。這類患者經暗示、說服、對癥治療,可很快恢復健康。

  此外,采用Semple疫苗接種後,可發生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並發癥,應與狂犬病相鑒別。僅並發脊髓炎者潛伏期為註射開始後1~3周,從註射第1針算起,最短6天,最長者52天。臨床表現為接種過程中突然發熱伴上升性麻痹或不全性橫貫性脊髓病變,有截癱與括約肌失禁。如並發彌漫性腦脊膜炎則發病較遲,潛伏期5~8周。臨床癥狀為頭痛、發熱、病毒性感染意識障礙與脊髓炎表現。以上兩種並發癥均易與麻痹型狂犬病相混淆。腦脊液中和抗體的存在有利於狂犬病的診斷,病程中動態觀察以及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的判斷,均有助於臨床鑒別。死亡病例則必須依賴動物接種,以內氏小體及病毒抗原存在與否作出診斷。


並發症

小兒狂犬病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主要並發癥有顱內壓增高、下丘腦受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或過少(引起尿崩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高血壓、低血壓、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甚至停搏)或體溫過低。痙攣常見,可為全身性或局灶性。呼吸功能紊亂,如過度通氣和呼吸性堿中毒在前驅期和急性期常見。後期也會發生進行性缺氧。報告過的並發癥還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腎衰、上腔靜脈血栓形成、肺或泌尿系統的繼發性感染以及胃腸道出血。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狂犬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