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麻痹癥介紹

  小兒麻痹癥又稱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以下簡稱polio),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流行時以隱匿感染和無癱瘓病例為多,兒童發病較成人為高,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為多,故稱小兒麻痹癥(Infantile paralysis)。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痛和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弛緩性麻痹。其主要病變在脊髓灰質,損害嚴重者可有癱瘓後遺癥。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預防本病後,其發病率已大大下降,天花於70年代被消滅後,小兒麻痹癥已定為本世紀末下一個被消滅的目標。


原因

  1.易感人群

  1~5歲小兒發病者最多,4個月以下嬰兒很少得病,近年來小兒普遍服用疫苗,機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後,血清中最早出現特異性IgM,2周後出現IgG和IgA。保護性中和抗體,可維持終身。病後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發病者罕見。

  2.傳染源

  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一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後4周,少數可達4月。無癥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3.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傳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傳播本病。少數情況下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4.流行特點

  遍及全世界,多見於溫帶。散發式流行,夏秋季發病率最高,熱帶和亞熱帶和發病率在各季節無顯著差別。過去流行以Ⅰ型病毒為主,Ⅲ型最少。大規模服用疫苗後,Ⅰ型病毒減少,ⅡⅢ型相對增多。

  5.病原知識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大量存在於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粘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耐寒,低溫(-70℃)可保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數周,但對幹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幹燥法保存。為耐熱。60℃30分鐘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6.發病機理

  病毒經口進入後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腸淋巴組織增殖,包括扁桃體、回腸集合淋巴結、頸部深層淋巴及腸系膜淋巴結,並在其中繁殖,如此時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局部感染得到控制,則形成隱性感染;少量病毒進入血流被帶到其他部位的網狀內皮系統,並在那裡廣泛繁殖。繼病毒血癥發生後,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有時病毒也可通過周圍神經纖維末梢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在潛伏期病毒存在於咽部和糞便中。發病後咽部持續帶病毒達1~2周,大便中持續排毒達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癥持續數日,到發病時消失,此時特異性抗體開始出現。

  病毒能引起顯著病理改變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腦,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脊髓。大腦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腦和皮質運動區都受到較小程度的侵犯。病變可累及大腦、中腦、延髓、小腦及腦幹,網狀結構、前庭核、小腦蚓突和小腦核也可受損,大腦皮層運動區病變輕微。交感神經節和周圍神經節偶有病變。

  病毒對神經元的損害引起強烈的炎癥反應,最終引起噬神經細胞作用。癱瘓的部位和嚴重程度決定於被侵犯神經元的分佈。造成嚴重神經損害的促發因素包括年齡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術,接種,其中以接種白百破疫苗最常見,妊娠和正值中樞神經系統侵襲期的身體過度虛弱。其他病變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間質性肺炎、肝及其他臟器充血和混濁腫脹,淋巴結增生腫脹等。


症狀

小兒麻痹癥早期癥狀有哪些?

  1.典型特征

  小兒或青年發熱,出現不對稱的弛緩性肢體癱瘓或延髓麻痹而無感覺障礙者,經常幾乎都是脊髓灰質炎,不過也可能由柯薩奇病毒和某些埃可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的。脊髓損害以腰段頸椎為主。腦幹或大腦也可被侵襲。神經原受毀壞,癱瘓不能恢復;如充血水腫擠壓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復。癱瘓特點是弛緩性、雙側不對稱,不按周圍神經幹支配區分佈,不伴感覺障礙非均衡性。起病可緩可急,主要表現為發熱,一般在38℃ ~39 ℃之間,伴多汗,並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癥現象,經過2~3天體溫可恢復正常。1~6天後,再次發熱,與第一次發熱形成兩次發熱高峰,即“雙相熱型”。這是脊髓灰質炎發熱的特殊熱型,憑此可與感冒相鑒別。隨後,逐漸出現肌肉疼痛、知覺過敏、項背強直,以至出現肢體癱瘓等典型癥狀。

  2.主要類型

  臨床表型差異很大,有兩種基本類型:輕型(頓挫型)和重型(癱瘓型或非癱瘓型)。

  (1)輕型脊髓灰質炎占臨床感染的80%~90%,主要發生於小兒。臨床表現輕,中樞神經系統不受侵犯。在接觸病原後3~5天出現輕度發熱,不適,頭痛,咽喉痛及嘔吐、腹瀉或便秘等癥狀,一般在24~72小時之內恢復。還出現流感樣癥狀,關節、肌肉酸痛等。癥狀持續1~3日,自行恢復。

  (2)重型常在輕型的過程後平穩幾天,然後突然發病,更常見的是發病無前驅癥狀,特別在年長兒和成人。潛伏期一般為7~14日,偶爾可較長。發病後發熱,嚴重的頭痛,頸背僵硬,深部肌肉疼痛,有時有感覺過敏和感覺異常,在急性期出現尿瀦留和肌肉痙攣深腱反射消失,可不再進一步進展,但也可能出現深腱反射消失,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癱瘓,這主要取決於脊髓或延髓損害的部位。呼吸衰弱可能由於脊髓受累使呼吸肌麻痹,也可能是由於呼吸中樞本身受病毒損傷所致。吞咽困難,鼻反流,發聲時帶鼻音是延髓受侵犯的早期體征。腦病體征偶爾比較突出。

  (3)此外還有一種是沒有出現癥狀的隱性感染者,感染後並無癥狀出現,病毒繁殖隻停留在消化道,不產生病毒血癥,不浸入中樞神經系統,但從咽部和糞便中可分離出病毒,體內可查到特異性中和抗體。


飲食保健

小兒麻痹癥吃什麼好?

  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1.瓜蔞根粉15克,粳米50克,共煮成粥。適於肺熱津傷者。

  2.鮮百合、粳米各50克,白糖適量。米煮粥至半熟加入百合同煮至熟,調入白糖即成。適於肺熱傷津者。

  3.山藥、薏苡米各60克,柿霜餅24克,山藥、薏米煮熬至熟,再將柿霜餅顧碎入粥中,熬至熟爛即成。適於肺熱傷津者。

  4.赤小豆50克,粳米200克煮成粥,放入適量食鹽、少許味精即成。適於濕熱浸淫者。

  5.冬瓜200克,去皮煮湯。適於濕熱浸淫者。

  6.薏米500克,煮粥加適量白糖即可。適於濕熱浸淫者。

  7.白粳米150克,武火煮沸,文火燜熟,用於日常正餐。適於脾胃虛熱者。

  8.山藥200克,陳皮3克,紅棗500克,鮮扁豆50克。將紅棗肉、鮮扁豆切碎,山藥切薄片,陳皮切絲,共同合勻,做成糕,上籠,用武火蒸20分鐘即可。適於脾胃虛熱者。

  9.紅棗10個,粳米100克共煮粥,熟後加冰糖汁少許即成。適於脾胃虛熱者。

  10.桑椹蛋糕:桑椹30克,女貞子20克,旱蓮草30克,共煎汁,將汁同500克雞蛋、300克糖、200克面粉和成面團,加入發面,待面發起後,加堿,試好酸堿度,做成糕上籠蒸熟即可。適用於肝腎虧虛者。

  11.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即可。適用於肝腎虧虛者。

  12.治療小兒麻痹癥的食療方包括豬腎22上洗凈切成顆爛狀,和粳米30克,加入適量蔥白、五香粉、生薑、食鹽共煮成粥。食用後對小兒麻痹後遺癥有顯效。適用於肝能虧虛者。


護理

小兒麻痹癥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小兒麻痹癥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服用脊髓灰質炎疫苗。現在我國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減毒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制成的,2個月~7歲的易感兒為主要服疫苗對象,但其他年齡兒童和成人易感者也應服苗。大規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進行,出生2個月後開始服用,勿用熱開水送服,以免將疫苗中病毒滅活,失去作用。

  糖丸疫苗分1型(紅色)、2型(黃色)、3型(綠色)、2、3型混合糖丸疫苗(蘭色)、及1、2、3型混合糖丸疫苗(白色)。自2個月開始服,分三次口服,可順序每次各服1、2、3型1粒,或每次服1、2、3型混合疫苗1粒,後者證明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數少,不易漏服,故我國已逐漸改用三型混合疫苗。每次口服須間隔至少4~6周,最好間隔2個月,以防可能相互幹擾。為加強免疫力可每年重復一次,連續2~3年,7歲入學前再服一次。口服疫苗後約2周體內即可產生型特異抗體,1~2月內達高峰,後漸減弱,3年後半數小兒抗體已顯著下降。臨床服用這種疫苗安全、方便、免疫力強而且維持時間長,極少有不良反應,深受廣大父母的歡迎

  (2)患兒應從起病日起至少隔離40天。第1周應同時強調呼吸道和腸道隔離,排泄物以20%漂白粉攔和消毒,食具浸泡於0.1%漂白粉澄清液內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曬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觸者雙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內,或用0.1%過氧乙酸消毒,對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應隔離觀察20天。

  (3)被動免疫

  未服過疫苗的年幼兒、孕婦、醫務人員、免疫低下者、扁桃體摘除等局部手術後,有密切接觸史的易感兒,若與患者密切接觸,臨床可註射丙種球蛋白加以預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3-0.5毫升,或胎盤球蛋白6~9ml,每天1次,連續2天。註射後一周內可以使發病者的癥狀有所減輕,如果被感染2-5周後仍未發病者,說明被動免疫是成功的,小兒已經得到瞭有效的保護。

  (4)註意小兒平時的飲食衛生,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小孩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潔食物的良好習慣,平時應註意小兒的衣物、床單、玩具、用品及餐具的消毒,最好煮沸15分鐘或日光曝曬兩小時。

  (5)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也是切斷傳染源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合理安排小兒的休息和營養,避免過度勞累和受涼,可以增強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品查詢小兒麻痹癥中醫治療方法

  小兒麻痹癥辨證治法

  一.邪犯肺胃

  癥狀體現:發熱出汗,咳嗽流涕,咽紅咽痛,全身不適,或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煩躁不安。舌紅,苔薄白,脈濡數。

  功能主治:解表清熱,疏風利濕。

  治療方法

  1.方劑

  (1)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處方: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6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l劑。

  煩躁不安者,加燈心草3紮、地龍10克。嗜睡者,加石菖蒲、遠志各10克。大便秘結者,加全瓜蔞、決明子各10克。

  (2)單方驗方加味葛草芩連湯

  處方:威靈仙10克,葛根10克,黃連3克,黃芩6克,羌活6克,獨活6克,金銀花15克,綿茵陳10克,扁豆10克,九連環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葛根芩連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二、邪註經絡

  癥狀體現:肺胃癥狀消失後3—4日,發熱又起,肢體疼痛,轉側不利,哭鬧不安,拒絕撫抱,繼而出現癱瘓。以下肢為多,可發生於一側,亦可兩側並見;面部癱瘓見口眼歪斜;亦可兼見腹肌癱瘓,小便失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舒通經絡。

  1.方劑

  (1)主方三妙丸加減

  處方:黃柏10克,蒼術10克,牛膝10克,生薏苡仁15克,忍冬藤15克,防己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上肢癱瘓者,加羌活10克。下肢癱瘓者,加獨活10克。面癱者,加白附子6克、僵蠶10克。

  (2)單方驗方宣痹湯

  處方:防己、薏苡仁、梔子、赤小豆各9克,連翹、杏仁、法半夏各6克,蠶砂8克,滑石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上肢麻痹者,加秦艽、桑枝各9克,薑黃3克。下肢麻痹者,加黃柏、蒼術各6克。

  2.中成藥

  四妙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三、氣虛血滯

  癥狀體現:熱退後肢體麻痹,痿軟無力,出現癱瘓,面色萎黃,易出汗。

  功能主治:益氣活血,祛邪通絡。

  1.方劑

  (1)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龍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黨參10克。水煎服,每日l劑。

  上肢癱軟者,加桑枝15克。下肢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易出汗者,加龍骨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2)單方驗方加味大造丹

  處方:三七、血竭、麝香、生大黃、骨碎補、鱉甲、蜈蚣、地龍各等分,黃芪量加倍,共研成極細末,裝入瓷瓶內密封備用,勿令漏氣。l~3歲服0.3克,4~5歲服0.4克,每日2次,早晚分服。

  2.中成藥

  (1)養血榮筋丸,口服,每次半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復方當歸註射液,穴位或肌肉註射,每次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四、肝腎虧損

  癥狀體現:肌肉痿縮,肢體畸形,皮膚欠溫。舌淡,苔薄白,脈弱。

  功能主治: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方劑:

  1.主方七寶美髯丹加減

  處方:何首烏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牛膝10克,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肢冷脈細者,加黃芪15克、桂枝6克。肢體畸形者,加沒藥10克、骨碎補6克。

  2.單方驗方治痿湯(張夢依驗方)

  處方:制何首烏6克,桑枝6克,菟絲子3克,威靈仙3克,鹿角片3克,制龜板3克,雞血藤3克,沙苑子3克,牛膝3克,制狗脊3克,霜蒼術2克,黃柏炭2克,貫眾2克,五加皮6克。水煎,飯前溫服,每日2劑。

  3.中成藥

  (1)健步虎潛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連服2個月。

  (3)金剛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飯前服用。

  (4)七寶美髯丹,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

  其他療法

  一、外敷外蒸法

  (1)桑枝15克,川芎、當歸、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湯,加黃酒1盅。每日用清潔紗佈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以利筋脈流通。

  (2)醋蒸氣療法:將鵝卵石燒紅,淬醋產生蒸氣,熏蒸局部,能舒展肌腱,通經軟堅,改善攣縮以達到糾正硬癱的畸形,適用於小兒麻痹後遺癥之肌腱攣縮、關節強直等癥狀。

  具體方法:備鐵桶一隻,將已燒紅之鵝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於卵石上,即產生蒸氣。患者攣縮部位放在鐵桶上,外以棉被覆蓋,反復卵石淬醋,經0.5~1小時後,乘熱進行機械糾正或人工按摩及壓砂袋進行糾正。每日1次,直至畸形基本糾正。

  二、針灸療法

  (1)上肢癱瘓者,取肩髃、肩貞、臑上、曲池、外關、合谷等穴。

  (2)下肢癱瘓者,取環跳、風市、足三裡、陽陵泉、陰陵泉、絕骨、昆侖、太溪等穴。面神經癱瘓者,取頰車、地倉、合谷。膈肌癱瘓者,取膈俞、期門、鳩尾。腹肌癱瘓者,取中脘、梁門、氣海。膀胱肌癱瘓者,取腎俞、膀胱俞、中極、關元、百會。

  (3)電針治療後遺癥,每次通電半分鐘,重復通電3~4組配對穴位:環跳一秩邊,後陽陵泉一足三裡,外陰廉一廉下,委中一落地。

  (4)用三棱針取穴點刺和患肢點刺相結合:足內翻,由昆侖透太溪,懸鐘透三陰交;足外翻,由太溪透昆侖,三陰交透懸鐘。

  三、推拿療法

  (1)上肢癱瘓:攘法,自大椎、肩井、肩髑、曲池、陽邊,往返5分鐘;拿法,施於上肢內側;擦脊柱(頸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鐘。

  (2)下肢癱瘓:攘法,自腰部以下攘到下肢前後側;拿法,自患肢向外側,直拿到跟腱。

中藥材查詢小兒麻痹癥西醫治療方法

  一、藥物治療

  (1)加壯他敏或薌如地巴唑肌肉註射,從小劑量開始,20~40天為一個療程,可根據病情用1~2個療程或更多,具體用藥須由醫生確定。

  (2)用谷氨酸鈉治療或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具體用法用量須由醫生確定。

  (3)對發熱較高,病情進展迅速者,可采用丙種球蛋白肌註。

  (4)口服鎮靜劑,必要時服鹽酸哌替啶及可待因,減輕疼痛和減少肌痙攣。

  (5)重癥患者可予強的松口服或氫化可的松靜滴,一般用3~5日,繼發感染時加用抗菌藥物。

  (6)靜脈註射50%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1~3克,每日1~2次連續數日,以減輕神經水腫。

  (7)可用強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作激素治療補充營養,保持體液平衡。

  (8)可口服大量維生素C及B族。

  二、急性期處理,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當重癥患者常出現呼吸障礙時,會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搶救的前提是要分清呼吸障礙的原因。必須保持呼吸道暢通,對缺氧而煩躁不安者慎用鎮靜劑,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難。及早采用抗菌藥物,防止肺部繼發感染,密切註意血氣變化和電介質紊亂,隨時予以糾正。

  (2)脊髓麻痹,影響呼吸肌功能時,應采用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呼吸肌癱瘓和吞咽障礙同時存在時,應盡早行氣管切開術,同時采用氣管內加壓人工呼吸。呼吸中樞麻痹時,應用人工呼吸器輔助呼吸,並給予呼吸興奮劑。循環衰竭時應積極處理休克。

  (3)延髓麻痹發生吞咽困難時應將患者頭部放低,取右側臥位,並將床腳墊高使與地面成20~30度角,以利順位引流;加強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及早作氣管切開;糾正缺氧;飲食由胃管供應。單純吞咽困難引起的呼吸障礙,忌用人工呼吸器。

  三、小兒麻痹癥後遺癥治療

  在發病兩年以後留下後遺癥,病情不再進展,但也不易好轉,患兒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殘疾狀態,病情不會再復發。但經過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有一部分患過小兒麻痹癥現已“痊愈”的人,在患病30~40年以後病情仍可復發,出現新的類似小兒麻痹癥的癥狀,被稱為小兒麻痹後發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極度疲勞,肢體軟弱無力逐漸加重,肌肉、關節疼痛以及肢體癱瘓和肌肉萎縮。如果出現以上的癥狀,應該立刻去醫院看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以免耽誤治療的時機。

  康復訓練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1)制定合理的訓練訓練計劃、尺度、數量和方法。其中要註意訓練量的制定,若數量不夠,達不到康復的效果;而數量過大會造成肢體的損害,比如肌肉拉傷、關節腫脹、骨折脫位等等。所以必須掌握好這個尺度,訓練量要適當。

  (2)康復訓練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訓練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程度也應該由簡單到稍微困難;

  (3)若在訓練過程中出現不明顯的疼痛,不管是明顯或者輕微,在停止後,癥狀應消失,若休息後又不消失,常常是損傷的信號,要停止訓練。

  (4)有疲勞感覺時,應休息5~10分鐘再訓練,以免過度勞累造成傷害。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麻痹癥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麻痹癥應該做哪些檢查?

  (1)重力線的測量

  通常可采用臥位皮尺法及站立位重錘法兩種,連續和重復的測量,可判斷重力線變化的動向及治療效果。

  (2)肌力檢查

  檢查某一組肌肉主動收縮時力量的大小、運動幅度、速度與連續運動的耐力,是一種客觀瞭解麻痹肌肉的病廢程度與現有功能的重要方法,也是制定合理手術方案及檢查效果的重要依據。檢查時,可令病人作抗阻力運動。如麻痹程度重、無力運動肢體時,則令作主動收縮檢查。

  (3)肌電圖檢查

  肌電圖可定性判斷肌肉功能,有助於鑒別診斷、觀察療效與判斷預後。

  小兒麻痹癥後遺癥的肌電圖表現為:在急性期,可呈現靜息狀態,隨著恢復期的來到,可出現動作電位,常為多相電位。這種動作電位可以反映出肌肉受累的程度和范圍,此外在鑒別診斷上,可以鑒別神經元性與椎管外周圍神經性。因周圍神經損害總是前支及後支同時受累,而神經元損害則僅僅是前支所支配的肌肉受累。

  (4)腦電圖檢查

  (5)腦脊液檢查

  至癱瘓前期開始異常,細胞數0.05~0.5×109/L之間,偶可達到1×109/L。早期中性粒細胞增高,以後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早期可以正常,以後逐漸增加,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輕度增高。至癱瘓出現後第2周,細胞數迅速降低,蛋白量則繼續增高,形成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6)血清學檢查

  特異性抗體第1周末可達高峰,尤以特異性IgM上升為快,陽性者可做出早期診斷。中和抗體在起病時開始出現,持續時間長,並可保持終身,雙份血清效價4倍以上增長者可確診。補體結合抗體持續時間較短,平均保持二年,本試驗操作簡單,但特異性低,恢復期陰性可排除本病。如補體結合試驗陰性而中和試驗陽性常表明既往感染,兩者均陽性表明近期感染。

  (7)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數患者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輕度增多。血沉增速。

  (8)抗原免疫熒光法檢測抗體

  近年來采用已知抗原的免疫熒光法檢測抗體,有快速診斷價值。

  (9)病毒分離

  起病一周內可從咽部及糞便內分離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門拭子采集標本並保存於含有抗生素的Hanks液內,多次送檢可增加陽性率。早期從血液或腦脊液中也可分離出病毒,其意義更大,但分離出的機會較小、屍檢時由脊髓或腦組織分離出病毒,則可確診。分離病毒通常采用組織培養法。


鑑別

小兒麻痹癥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若在出生後或生後不久即有神經系統異常,肢體癱瘓,發病原因可以排除小兒麻痹癥,應考慮是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如腦缺氧、腦或臂叢產傷等。

  (2) 若癥狀發生於6歲以後,則有可能是因為脊柱結核、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或椎管內腫瘤等引起的。

  (3)若有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踝陣攣、病理性反射陽性時,即可排除小兒麻痹癥,而可能是上神經元損害所致,包括各種類型的腦炎、腦膜炎、腦或脊髓損傷、腫瘤等。

  (4)若病癥呈持續逐漸加重,則應考慮其他疾病,如腫瘤、結核、肌營養不良等。而小兒麻痹癥是呈現逐漸好轉的。

  (5)若合並有感覺障礙、小便失禁,則應考慮到椎管內占位性病變、馬尾及周圍神經損傷,其特點是感覺與運動神經混合傷。所以臀部註射性坐骨神經傷應與小兒麻痹癥鑒別;

  (6)與感冒相鑒別

  小兒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兒童,尤其好發於5歲以下小兒。起病可緩可急,主要表現為發熱,一般在38℃ ~39 ℃之間,伴多汗,並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癥現象,經過2~3天體溫可恢復正常。1~6天後,再次發熱,與第一次發熱形成兩次發熱高峰,即“雙相熱型”。這是脊髓灰質炎發熱的特殊熱型,憑此可與感冒相鑒別。隨後,逐漸出現肌肉疼痛、知覺過敏、項背強直,以至出現肢體癱瘓等典型癥狀;

  (7)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相鑒別

  流行性乙型腦炎多發於夏秋季,起病急,常伴神志障礙。周圍血和腦脊液中均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應與小兒麻痹癥相鑒別;

  (8)柯薩奇、埃可病毒感染等病毒引起的感染都有可能引起輕度癱瘓,若合並有伴胸痛、皮疹等典型癥狀者,有助於診斷,確診則需要進行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

  (9)與周圍神經炎相鑒別

  腦脊液無變化。周圍神經炎可能由白喉後神經炎、肌肉註射損傷、鉛中毒、維生素B1缺乏、帶狀皰疹感染等引起。

  (10)與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格林-貝爾綜合癥)相鑒別

  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於年長兒,散發起病,無發燒癥狀或者是低熱,伴輕度上呼吸道炎癥狀,逐漸出現弛緩性癱瘓,呈上行性、對稱性,常伴感覺障礙。腦脊液有蛋白質增高而細胞少為其特點。癱瘓恢復較快而完全,少有後遺癥。

  (11)與傢族性周期性癱瘓相鑒別

  該病較為少見,無發熱癥狀,常突發癱瘓,對稱性,進行迅速,可遍及全身。發作時血鉀低,補鉀後迅速恢復,但可復發。常有傢族史。


並發症

小兒麻痹癥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前期常常並發有納呆,惡心、嘔吐、便秘、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延髓型麻痹病情多屬嚴重,常與脊髓麻痹同時存在,常發生呼吸中樞損害,可能出現呼吸停頓、脈搏細速和血壓先升後降。可繼發支氣管炎、肺炎、肺不張、急性肺水腫等。初起表現焦慮不安,繼而神志模糊,進入昏迷,發生嚴重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一般在10天內開始恢復,最終完全恢復。極個別需長期依賴人工呼吸器,腦神經受損復元需要一定時日,但很少留有後遺癥。胃腸道麻痹可並發急性胃擴張、胃潰瘍、腸麻痹。

  在急性期過後1~2周癱瘓肢體大多以遠端起逐漸恢復,腱反射也逐漸復常。最初3~6個月恢復較快,以後仍不斷進步,但速度減慢,1~2年後仍不恢復發展成為後遺癥。若不積極治療,則長期癱瘓的肢體可發生肌肉痙攣、萎縮和變形,如足馬蹄內翻或外翻、脊柱畸形等。由於血液供應不良,局部皮膚可有水腫,骨骼發育受阻,嚴重影響活動能力。長期嚴重癱瘓、臥床不起者,骨骼萎縮脫鈣,可並發高鈣血癥及尿路結石。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麻痹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