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介紹

  人是恒溫動物,無論外界氣溫有多大變化,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正常情況下體溫都能維持在36~37℃左右。但人體對周圍環境溫度的升高程度和持續時間有一定耐受限度,長時間置身於高溫環境中,機體則失去調節代償功能。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動時間過長,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引起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和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一系列癥狀時,即為中暑(heat illness)或暑熱癥(summer fever)。一般將起病急、病情較重者稱為中暑。起病緩,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長者稱之為暑熱癥。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空調的大量應用,其發病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原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生與環境高溫、高濕及低氣壓有直接關系。

  本病發病內因為體質虛弱,外因為夏季暑熱熏蒸。小兒感受暑氣後,蘊於肺胃,灼傷肺胃之陰津,陰津受損,內熱熾盛,則發為高熱,口渴多飲。暑熱易於傷氣,氣虛下陷,氣不化水,水液下趨膀胱而小便增多。肺主皮毛,又司腠理開合,肺津為暑熱所傷,化源不足,水液不能敷佈,肌腠毛孔閉塞,故汗聞或出汗甚少。汗與小便同為陰液,汗閉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故飲水自救。若病情遷延,或素體脾腎不足,內之真陽不足,易出現熱盛於上,陽氣虛於下。

  (二)發病機制

  在高溫環境下,體表的對流散熱方式——輻射和傳導發生障礙,僅能通過出汗蒸發散熱,超過機體代償能力時體溫即開始升高,同時造成體內液體大量丟失;當高溫、高濕環境同時存在時,不僅輻射與傳導散熱發生障礙,而且出汗蒸發散熱亦受影響,從而使體內餘熱大量蓄積,體溫迅速升高,大量熱量貯留於肌膚,可出現不同部位反常體溫,如腋溫高於肛溫或肛溫僅稍高於腋溫不足0.5℃等“反常體溫”現象。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閉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熱,因而在酷熱天氣體溫調節失效,易發生中暑或暑熱癥,到3~4歲時此種調節功能成熟,少見發病。但初生數月的小嬰兒體溫調節功能也差,何以發病極少,較難解釋,可能與幼嬰活動較少,產熱不多有關。

  高熱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內分泌系統活動增強,蛋白質和糖類分解代謝亢進等,使產熱增加及體溫調節障礙進一步加重。

  中暑最常見的危害是全身組織充血、出血和變性,嚴重者細胞結構和酶功能異常。腦血管充血會引起腦水腫;心血管系統可有心內膜下出血、心肌細胞損傷;肝和腎臟亦常有充血和細胞變性或壞死。

 


症狀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早期癥狀有哪些?

  1.中暑 凡有接觸高溫環境或有在烈日下曝曬病史的小兒,突起體溫升高、大汗、脫水伴煩躁、嗜睡、肌肉抽動或意識障礙者,均應考慮中暑。體溫升高是中暑的主要特征之一,體溫越高,持續時間越久,預後越差。體溫達41℃是一個危險指標,常出現昏迷或抽搐,超高熱若持續數小時不退,存活者可能遺留永久性腦損害;體溫高達42℃時,易繼發中樞性呼吸循環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體內丟失大量氯化鈉還可出現陣發性肢體肌肉痙攣和抽搐;因高熱、脫水、酸中毒、血液濃縮或黏稠度增加可誘發DIC,使病情突然惡化,甚至死亡。

  2.暑熱癥 暑熱癥患兒多在盛夏時節發熱,絕大多數病兒發生於周歲前後至2歲間,6個月以下和3歲以上少見。

  (1)體溫:在38~40℃之間,可為稽留型、弛張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不退。天氣越熱,體溫越高。發熱期可長達1~3個月,待氣候涼爽時自然下降。武漢兒科醫生曾觀察部分久熱不退的病兒,移居廬山後體溫即降至正常。

  (2)多飲多尿:患兒雖有汗腺功能障礙,但腎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頻繁,尿量雖不如尿崩癥那樣多,也可在一晝夜達20餘次,不含蛋白質,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由於組織間水分減少,使唾液分泌減少而引起口渴多飲,每天飲量可達3L以上。

  (3)少汗或無汗:大多不出汗,僅有時在起病時頭部稍有汗液。

  (4)其他情況:病初一般情況良好,不顯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類似感冒的癥狀,但多不嚴重。體檢除咽部稍呈充血外,並無其他陽性體征。高熱時可見驚跳、嗜睡,少見神經系統嚴重癥狀。熱度持久不退時則可見食欲減退、蒼白、消瘦無力、煩躁不安,出現慢性病容。除部分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數增高外,實驗室檢查結果多在正常范圍內。

  (5)病程:多數歷時1~2個月,但亦可長達3~4個月,直至脫離高溫環境或秋涼後發熱及其他癥狀逐漸消退。

  有接觸高溫環境或在烈日下曝曬病史及上述臨床表現者,中暑容易診斷。僅有較長時間發熱,而一般情況良好,並且除外其他發熱原因時,即可確診暑熱癥。


飲食保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吃什麼好?

  1.暑傷肺胃治則:清暑益氣。

  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

  加減:病初壯熱無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

  煩渴引飲,舌苔黃燥,加生石膏30克、鮮生地10克;

  納呆食少,加白術10克、麥芽1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要方。

  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為主藥,荷梗、石斛、麥冬清熱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除煩,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處方舉例:

  西洋參6克(另煎)石斛10克 麥冬10克黃連3克 竹葉6克 知母10克 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 甘草6克

  2.下虛上盛治則:溫下清上。

  主方:溫下清上湯加減。

  加減:心煩口渴,加蓮子心3克、玄參10克;口渴不止,小便清長,加金匾腎氣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藥10克、扁豆衣6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虛實並治,寒熱並用之方。方中附子溫腎陽,黃連清心火,磁石潛降浮越之陽,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嫖蛸、蓮須溫腎固澀,天花粉、蛤粉清熱生津止渴。

  處方舉例:

  附子6克(先煎)黃連1.5克 補骨脂10克菟絲子10克 覆盆子10克 桑嫖蛸10克 蓮須6克 天花粉10克 磁石30克(先煎)玄參10克

 


護理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應該如何護理?

  註意事項:
    1,在炎熱的夏季盡量減少孩子在烈日下或通風不好的地方遊玩;

  2,不要穿戴厚而通氣性能差的衣服;

  3,出汗多時應經常口服略有咸味的鹽水,並利用通風設備使皮膚保持涼爽;

  4,對酷熱下參加農業勞動的中小學生,要合理安排勞動時間,勞動時要戴草帽,並及時供應涼鹽開水或綠豆湯;

  5,發現孩子有中暑先兆時,應使其迅速離開現場;對有暑熱癥病史的小兒,到夏季盡可能移居到比較陰涼的地區。

  嬰幼兒預防中暑原則:

  1.勿使寶寶在大太陽之下曝曬。沒冷氣的密閉車內也很危險。

  2.維持四周環境通風,並保持溫度的適宜。

  3.小寶寶勿包裹太緊。

  4.註意水分的給予。有生病發燒或腹瀉的情況,要特別註意給水,勿使身體水分喪失過多而導致脫水。

  兒童中暑的急救:

  暑熱傷害的癥狀包括:寶寶起先是膚色看似紅潤,但觸摸感覺幹燥溫熱,煩躁不安及哭鬧,呼吸及脈搏加速,接著會顯得倦怠、昏眩、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測量體溫時可高達攝氏39度以上。緊急處理方法如下:

  1.維持呼吸道的通暢。

  2.每隔十到十五分鐘給予一些不含咖啡因清涼飲料,但有嘔吐者勿給。

  3.將寶寶移到陰涼處,除去衣物,以電扇及冷氣降低環境溫度。全身可以溫涼的濕毛巾擦拭(以自來水潤濕即可;切勿以酒精或冰水取代),或放進涼水(非冷水)浴盆裡,使其體溫(肛溫)能降到攝氏39度即可,勿使體溫劇降成過低。切勿使用冰水或冰塊,因為過冷的冰水會使皮膚血管極度收縮,皮膚血流阻斷使無法繼續排熱。暑熱害者勿給予一般之退燒藥劑,因其退燒作用的機轉(降低溫度中樞的設定)反而對身體不利。

  4.立即送醫治療。

 


治療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1.患兒居室保持空氣流通,清潔涼爽。必要時可使用空調,一般室溫控制在攝氏26~28℃,不宜過低。

  2.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適當補充一些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3.註意小兒體溫變化,常用溫水洗浴,以幫助降溫散熱。勿濫用抗生素。

  4.酒精濃度75%一定兌水至20-30%再兩邊頸動脈,腋窩動脈,肘動脈,膕動脈,股動脈輕輕各拍打5分鐘並註意保暖!背部可以少擦,其他部位擦是錯誤的!

保健品查詢小兒中暑和暑熱癥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療法 原則為清暑益氣,養陰清熱。處方舉例:黨參6g,石斛9g,麥冬9g,黃連3g,淡竹葉6g,荷梗9g,知母6g,甘草6g。如在暑熱癥發病後期出現蒼白、消瘦、食少、肢涼、便溏、舌淡苔薄等脾腎不足的癥候,可去知母、麥冬,加黃芪6g、山萸肉6g、熟地6g,益智仁9g 。亦可采用溫下清上湯,包括附子、黃連、磁石、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等。

中藥材查詢小兒中暑和暑熱癥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1.降溫 對中暑患兒應立即采取強有力的降溫措施。首先使患兒脫離高溫環境,將其轉移到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的房間內,平臥後,在頭部、頸部、腋下和腹股溝處放置冰袋,用涼水或35%酒精液浸濕毛巾全身擦浴。在做物理降溫時,皮膚因受冷的刺激,可出現血管收縮和肌肉震顫,影響散熱並使機體產熱增加,因此多同時配合藥物降溫。氯丙嗪可擴張周圍血管,減少肌肉震顫,並可達到降溫的目的,一般每次0.5~1mg/kg,加入生理鹽水中1~2h內靜脈註入,但對面色蒼白、肢端濕冷、血壓已明顯下降者不宜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迅速退熱作用,並可減少中暑合並癥的發生。

  2.補液 神志清醒的患兒可立即飲用含鹽的冷開水或飲料;重度中暑者應靜脈輸液以迅速恢復正常血容量,保證心腦所需的血流灌註。

  3.對癥處理 根據病情,給予止驚、升壓、呼吸循環支持等對癥治療。 一般預後良好。中暑後超高熱持續時間較長者有可能遺留永久性腦損害甚至死亡。暑熱癥患兒因持久發熱,食欲減退,逐漸消瘦,容易並發呼吸道感染及消化不良、脫水、酸中毒等。少數病兒連續在2~3個夏季發病,但再發時癥狀較輕,病程亦較短。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中暑和暑熱癥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應該做哪些檢查?

  由於大汗及呼吸加速致發生單純性失水或低滲性丟失,可致血pH降低、血鈉低、血尿素氮高、血清谷草轉氨酶(SGOT)或乳酸脫氫酶(LDH)可增高、可有蛋白尿。中暑因高熱、脫水可表現為血鈉升高、血漿滲透壓增加。暑熱癥患兒腎功能正常,因此多尿、不含蛋白質,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

  常規做X線胸片、心電圖、腦CT、B超檢查。


鑑別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暑傷肺胃癥狀:發熱持續不退,口渴引飲,皮膚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色澤淡黃,煩躁不寧,口唇幹燥,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陰津,津虧內熱熾盛,則長期壯熱不退,口渴引飲,煩躁不寧,舌質紅。熱傷肺津,化源不足冰液不能敷佈,則肌膚灼熱無汗或汗少。氣不化水,多飲而水液下趨,故尿多而色淡。舌苔薄黃,脈數,均為暑傷肺胃,內熱熾盛之象。

  2.下虛上盛癥狀:神萎,虛煩不寧,發熱日久不退,面色蒼白,下肢欠溫,口渴多飲,尿多清長,頻數無度,大便稀搪,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脈細數無力。

  征候分析:發熱日久,證屬虛實並見,脾腎兩虛,腎陽命火已虧,故面色蒼白,神萎納呆,便溏肢冷,小便清長。暑氣耗陰,水不濟火,心火易旺測虛煩不寧。舌淡苔薄,脈細數無力,均為下虛上盛,虛實並見之象。

  註意進行細致全面的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血、尿等常規檢查,以除外各種感染。宜作結核菌素試驗及肺部X線檢查以排除結核病,肥達反應以鑒別傷寒、副傷寒,血塗片檢查異常淋巴細胞以除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


並發症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中暑因高熱、脫水、酸中毒、血液濃縮或黏稠度增加可誘發DIC,使病情突然惡化,甚至死亡。易繼發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抽搐,可至腦水腫、休克等。暑熱癥熱度持久不退可有蒼白、消瘦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小兒中暑和暑熱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