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特發性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因不明。 繼發性常見病因有:
1.感染:可由細菌、病毒、支原體或疫苗接種等引起,病原體包括傷寒、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肝炎病毒、巨細胞包涵體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水痘、風疹及肺炎支原體(非典型肺炎) 、螺旋體屬感染(如鉤端螺旋體病)等。
2.免疫性疾病: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特發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免疫缺陷病,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異常丙種球蛋白血癥和骨髓移植等。
3.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
4.多種藥物:可通過半抗原藥物依賴性非特異性抗體(如青黴素類、頭孢黴素類等)或通過免疫復合物(如奎寧、奎尼丁等)或誘導真性自身抗體(如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而破壞紅細胞,發生溶血性貧血。
主要有3種類型: A)青黴素型:亦稱藥物吸附型。青黴素、先鋒黴素、四環素等藥物吸附於紅細胞表面形成新的抗原,免疫系統制造抗體,通常是IgG與之結合而發生溶血。 B)甲基多巴型(methyldopa type):α-甲基多巴引起的AIHA屬自身免疫性,60%見於HIA_B7。 C)免疫復合物型:這是由於IgM與藥物反應,激活瞭補體系統,C3b沉積於紅細胞表面,進而導致巨噬細胞對帶有C3b的紅細胞發生攻擊和吞噬。少數IgG抗體也可為冷凝型,類似於IgM,見於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這種抗體與紅細胞膜上的血型P抗原結合,通過激活補體而發生溶血性貧血。
抗體性質是溫抗體型的,在37℃時作用最強,又分為溫性不完全抗體和溫性溶血素。溫性不完全抗體是一種不完全抗體,為IgG型;溫性溶血素為IgM型。冷抗體型於4℃時作用最強,是一種完全抗體,它又可分為冷凝集素和冷溶血素。前者是IgM型,能引起冷凝集素綜合征;後者是IgG型,能引起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兩類又各有混合型。
【發病機制】
1.紅細胞自身抗體的產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A)紅細胞抗原性發生改變:正常機體對自身紅細胞不產生抗體。病毒感染或某些化學物質與紅細胞膜結合後,使紅細胞的抗原性發生改變,從而產生自身抗體。
B)免疫系統異常: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如免疫缺陷、惡性腫瘤、胸腺疾病、遺傳基因突變等),引起機體免疫監視功能紊亂,使體內免疫活性細胞喪失對自身紅細胞的識別能力,從而產生自身抗體。由於抑制性T細胞減少和功能障礙,使抑制性(或抑制-誘導)T細胞失衡,相應的B細胞反應過強,從而導致自身免疫。另外,由於B細胞內在異常或T細胞產生過多的刺激B細胞的淋巴因子(如白細胞介素-6),導致自身反應性B細胞發生抗原非依賴性多克隆激活。
2.溶血機制
A)紅細胞的免疫清除:在體內,自身紅細胞首先被自身抗體調理化,然後調理的紅細胞在血循環內直接被破壞(血管內溶血)和(或)被主要位於脾內、少部分位於肝內的巨噬細胞清除(血管外溶血)。巨噬細胞則通過特異性IgG(特別是IgG1和IgG3)Fc段受體和C3b受體與包被有IgG和(或)C3的紅細胞相互作用。至少要有兩個IgG分子結合到紅細胞表面,才能引發C3b在紅細胞膜的沉積過程。IgG亞類不僅在巨噬細胞Fc受體與調理的紅細胞結合當中起重要作用(IgG3>IgG1),而且也是補體活化所必需的。IgG亞類激活補體的作用強弱依次為:IgG1>IgG3>IgG2>IgG4。紅細胞膜上IgG和C3b同時存在可以加速紅細胞的免疫清除。與紅細胞結合的IgG的多少也可影響溶血的速度。每個紅細胞上IgG分子數小於200個時有時仍足以引起溶血。另外,脾臟環境在免疫清除當中也有其特殊作用。在脾內緩慢的血循環中,脾竇內相對低的血漿IgG濃度可以減弱血漿IgG和包被IgG的紅細胞與Fc受體競爭性的結合,因而有利於巨噬細胞與調理的紅細胞相互作用,並有效地將其捕獲。
B)紅細胞的損傷:IgG包被的紅細胞(有或無C3b)發生血管外溶血的主要機制是,巨噬細胞除瞭直接消化調理紅細胞外,其表面的具有蛋白裂解活性的酶類還可以將部分紅細胞膜消化掉,從而產生在緩慢通過脾竇微循環時易於破裂的球形細胞。且由於補體系統的調節蛋白質(C3b失活因子和β1H球蛋白)可將C3b降解為C3d,從而使調理的紅細胞表面的補體活化過程發生阻滯,紅細胞抗體得以自發釋放,包被有C3d的紅細胞得以存活,所以血管內溶血比較少見。
C)補體參與紅細胞溶解作用:與紅細胞抗原結合後的自身抗體和補體,通過傳統補體激活途徑C1a,使被激活後產生的補體(C3b、C5b等)插入紅細胞膜內,使紅細胞膜產生內外相通的水溶性道,造成電解質的逆流和水分滲入而致紅細胞腫脹溶解。IgM冷凝集素在適宜的低溫條件和補體的參與下,能與自身紅細胞發生凝集而引起血管內溶血。冷凝集素的熱幅度(紅細胞發生凝集所需最低溫度)與凝集素的效價有關。各病例冷凝集素熱幅度不盡相同,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在低溫(16℃以下)時,抗體與自身紅細胞膜上的P血型抗原結合,復溫時補體傳統途徑被激活,生成的C3b附著在紅細胞膜上,多聚C9膜攻擊復合體直接導致紅細胞膜損傷,離子滲漏,特別是鉀離子喪失、鈉離子進入紅細胞內,最後紅細胞腫脹而溶血。
D)紅細胞的弱凝集作用:由於與自身抗體和補體結合的紅細胞表面互相排斥的陰電荷減少,引起紅細胞之間的弱凝集,凝集的紅細胞在血循環中互相沖擊,使紅細胞變形和破裂,變為球形的紅細胞在脾臟中更易被破壞,從而引起溶血。IgM、IgG抗體在寒冷和補體參與下與自身紅細胞發生凝集,主要在肝內破壞清除或發生血管內溶血。 E)細胞毒淋巴細胞(NK細胞)的作用:網狀內皮細胞的功能也與紅細胞的免疫清除程度有關,這可解釋病毒或細菌感染何以使病情加重。由溫抗體型所致的溶血主要為血管外溶血,當有補體參與時,也可發生血管內溶血。冷抗體型常繼發於各種感染,可能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和人類紅細胞表面抗原相類似引起,所謂交叉抗原性(cross antigenicity);也有人認為病原微生物代謝產物在體內與紅細胞膜的蛋白質結合,使蛋白變性,成為一種新的抗原,因而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自身抗體。
綜上所述,巨噬細胞介導的溶血機制是導致AIHA紅細胞損傷的重要機制。AIHA還可與免疫系統增生性疾病並發,如淋巴細胞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此外,在膠原血管疾病中也常有AIHA發生。
【治療】 應首先明確是繼發性還是原發性,針對性進行治療。 治療原則包括糾正貧血和消除抗體的產生兩個方面。對於繼發性患者,則應首先治療其原發病。當原發病被控制後其溶血過程將隨之而緩解。對於冷抗體型患者應註意防寒保暖。 主要治療方法如下: 1.一般治療 積極控制原發病,防治感染,以免引起溶血危象。危重病例需註意水電解質平衡及心腎功能,溶血危象者宜采取堿化尿液的措施,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DIC發生等。 2.藥物治療: A)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溫抗體性溶血,腎上腺皮質激素為首選。能抑制巨噬細胞吞噬包被有自身抗體的紅細胞,幹擾巨噬細胞膜的Fc受體的表達和功能;減少紅細胞膜與抗體結合;減少自身抗體的生成(多在治療數周後)。急性嚴重的溶血應用甲潑尼龍(甲基潑尼松龍)按40mg/(m2·d),靜脈滴註,於1~2天後病情穩定後改為潑尼松口服;口服藥應在靜滴停用前開始。對於病情較輕的,開始即可口服潑尼松40~60mg/(m2·d),分3~4次。4~7天後可改為一次性口服,以減輕副作用。若血紅蛋白穩定在100g/L以上,網織紅細胞下降,即可將潑尼松用量減半,此後再緩慢減量。若持續穩定則可於病程2個月後停藥。若減量或停藥後又出現溶血,可加量至控制溶血的劑量。為瞭減輕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凡需長期服用的,盡可能隔天頓服。小兒時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的有效率為32%~77%。 B)免疫抑制藥:因其副作用多,不宜首選。適用於激素治療無效或激素維持量過高者;脾切除無效或脾切除後復發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6-TG)、巰嘌呤(6-MP)和環磷酰胺(CTX)等,多與激素聯用,待血象恢復正常,可先將激素減量,再將免疫抑制藥減量。其中以硫唑嘌呤較為常用,劑量為2~2.5mg/(kg·d),環磷酰胺(CTX)劑量為1.5~2mg/(kg·d)。如療效滿意,療程不短於3個月;如試用4周而療效不滿意,應增加劑量或換用其他藥物(如環孢素)。在治療中應註意觀察血象和防治感染。 C)達那唑(danazol) :有免疫調節作用,還能抑制補體與紅細胞的結合。可與激素合用,待貧血糾正後,可將激素逐漸減停,以達那唑維持。也有激素無效,用達那唑達到緩解的報道。 D)大劑量人血丙種球蛋白滴註、抗淋巴(或胸腺)細胞球蛋白滴註、長春堿類等,但仍需進一步觀察研究。 3.輸血與血漿置換:因對溫抗體型者輸血後可因輸入補體而引起溶血反應,而且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在本病患者往往有困難,輸血應慎重。因紅細胞表面的抗原位點被自身抗體阻斷所致。為糾正嚴重貧血而需要輸血時,宜輸入紅細胞。每次輸入的濃縮紅細胞量以100ml為宜,為減少補體作用,可用經生理鹽水洗滌後的同型紅細胞。輸血速度宜緩慢,並密切觀察病情,檢查患者血清若發現遊離血紅蛋白增多,應立即停止輸血。在正常人,血漿置換1~1.5個血漿容積,可有效降低血清IgG水平約50%。但由於抗體持續產生和大量IgG分佈在血管外,從而限制瞭血漿置換的療效。 4.脾切除 : 適應以下人群:對激素治療有禁忌證者;經大劑量激素治療無效者;需長期用較大劑量激素才能維持血紅蛋白於正常水平者;激素與免疫抑制藥聯用仍不能控制溶血者;經常反復發作者。溫抗體型患者脾切除後約有50%的原發性者、30%的繼發性者可獲緩解。冷抗體型患者脾切除治療僅少數病例有效。 5.其他:胸腺切除術等治療方法,但有待於進一步臨床觀察。 【預後】 原發性急性型患者多呈自限性,即使無特殊治療亦可自愈。 溫抗體型中的急性型預後一般較好,對激素治療反應敏感,病程約1個月,大多能完全恢復,但合並血小板減少者,可因出血而致死亡。慢性型患者常繼發於其他疾病,其預後與原發病的性質有關。病死率可達11%~35%。冷抗體型中的冷凝集素綜合征急性型的病程呈一過性,預後良好。慢性型者在冬天時病情可惡化,夏天時緩解,病情長期持續反復。陣發性寒冷性血紅蛋白尿繼發急性型患者的預後與原發病的治愈與否有關。一般在原發病治愈後此病即可痊愈。
保健品查詢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中醫治療方法a
中藥材查詢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西醫治療方法a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小兒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