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引起凍傷的主要病因是人體長時間暴露於0℃以下環境中。
(二)發病機制
暴露寒冷環境時間持久、局部環境潮濕、全身抵抗力下降、機體創傷或出血、受凍者長期靜止不動、酗酒後由於外周血管擴張,散熱加速等因素可促進寒冷對機體的損傷。此外、由於老人和幼兒熱調節反應能力較差所以易患此病。
局部皮膚受環境刺激後,血管強烈收縮導致組織缺血。溫度繼續降低,組織凍結,快速凍結形成細胞內冰晶,緩慢凍結形成細胞間隙冰晶。由於冰晶形成,使細胞內外微環境改變,細胞脫水,細胞內電解質酶、糖等濃度升高。脫離冷凍,在復溫過程中,血管擴張,血液進入擴張的微血管後很快淤積,滲出液增加,形成水腫。血漿外滲,血液濃縮,導致血栓形成和微循環障礙,使組織更加缺血,甚至導致組織壞死。同時,由於組織代謝增高,需氧量增加,更易引起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因此,凍傷的程度和范圍需經數天觀察後方可。
做出準確的判斷。此外,不同組織對寒冷的耐受性不同,一般認為,神經、血管和肌肉最敏感,皮膚、肌膜、結締組織次之,骨骼和肌腱耐寒能力最強。
多發生於末梢血循環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頰等處。患部皮膚蒼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復溫後局部表現和燒傷相似,但局部腫脹一般並不明顯。按其損傷深度和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度。
一度凍傷:為皮膚淺層凍傷。局部皮膚初為蒼白色,漸轉為藍紫色,繼之出現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無水皰形成。約1周後,癥狀消失,表皮逐漸脫落,愈後不遺留瘢痕。
二度凍傷:為全層皮膚凍傷。局部皮膚紅腫、發癢、灼痛,可於24~48h內出現水皰,如無繼發感染,經2~3周,水皰幹涸,形成黑色幹痂,脫落後創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蓋,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遺留瘢痕和發生痙攣。
三度凍傷:皮膚全層及皮下組織被凍傷。皮膚由蒼白逐漸變為藍色,再轉為黑色。皮膚感覺消失,凍傷周圍組織出現水腫和水皰,並伴較劇烈的疼痛和灼癢。壞死組織脫落後留有創面,易繼發感染。愈合緩慢,愈後遺留瘢痕,並可影響功能。
四度凍傷: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凍傷。傷部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患處呈暗灰色,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可出現水腫和水皰。2~3周內有明顯的壞死分界線出現,一般為幹性壞疽,但有時由於靜脈血栓形成,周圍組織水腫以及繼發感染,形成濕性壞疽。往往留下傷殘和功能障礙。
某些凍傷患者可發生並發癥,最常見的為局部創面壞死組織的繼發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急性蜂窩織炎、丹毒等。較嚴重的則有破傷風、氣性壞疽和敗血癥,此外,尚有少數並發肝炎、心包炎、腎盂腎炎和關節炎等。
當人體在極低溫度環境下過度停留,可導致全身凍傷,此情況稱為凍僵,罕見。早期精神興奮,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皮膚蒼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戰。當體溫降至35℃以下時,各種生理功能由興奮轉為抑制;體溫降至32℃以下時,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錯亂,呼吸、心率均減慢,肌肉強直;當體溫降至29℃以下時,反應遲鈍甚至昏迷,血壓下降;當體溫降至26℃以下時,可發生心室顫動,最後心跳、呼吸停止。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即可做出診斷。
凍傷處局部皮膚蒼白冰冷、疼痛和麻木。根據損害程度臨床分為四度,第一、二度主要為組織血循環障礙,第三、四度有不同深度的組織壞死。
一度:皮膚淺層凍傷。初起皮膚蒼白、繼為藍紫色,以後有紅腫、發癢、刺痛和感覺異常。
二度:為皮膚全層凍傷。除紅腫外,出現水皰,皰破後易感染。如無感染,經2~3周後水流幹枯成痂。
三度:凍傷累及皮膚全層和皮下組織。皮膚由蒼白色漸變為藍色,轉而為黑色,感覺消失。壞死組織脫落形成潰瘍,易繼發感染。愈合後可留疤痕,並可影響功能。
四度: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均被凍傷。凍傷部位呈暗灰色,邊緣可有水腫和水皰,感覺和運動完全喪失。2~3周後壞死組織分界清晰,形成幹性壞疽,有水腫和繼發感染轉為濕性壞疽。常後遺有傷殘和功能障礙。少數可並發肺炎、心包炎等感染。
預防措施:
1、註意鍛煉身體,提高皮膚對寒冷的適應力。
2、註意保暖,保護好易凍部位,如手足、耳朵等處,要註意戴好手套、穿厚襪、棉鞋等。鞋襪潮濕後,要及時更換。出門要戴耳罩,註意耳朵保暖。平時經常揉搓這些部位,以加強血液循環。
3、在洗手、洗臉時不要用含堿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膚。洗後,可適當擦一些潤膚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質護膚品,以保護皮膚的潤滑。
4、經常進行抗寒鍛煉,用冷水洗臉、洗手,以增強防寒能力。
5、患慢性病的人,如貧血、營養不良等,除積極治療相應疾病外,要增加營養、保證機體足夠的熱量供應,增強抵抗力。
保健品查詢凍傷中醫治療方法 中藥材查詢凍傷西醫治療方法凍傷的肢體應迅速在溫水中使之溫暖,水的溫度要護理人員的 手能忍受(不超過40.5℃),要小心避免燙傷失去知覺的組織.若下肢受累但需步行一定距離去接受醫療時,不要解凍.外傷(如行走)可進一步加重解凍組織的損害,若再冷凍肯定會嚴重受損,但被凍的時間越長,對以後組織的損害越大。若受凍部分不立即解凍,則應輕輕地清潔,保持幹燥,用無菌繃帶保護,直至溫暖解凍,這種較為穩定的辦法是可行的。病人可服400mg異丁洛芬(ibuprofen),若可能應全身保暖。
在醫院內進行總體檢查期間,應迅速將肢體置於大容器內溫暖,水溫保持在38~43℃。回暖後,微波測溫,激光多普勒流量測定,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檢查可用於檢查周圍循環,以指導治療,改善預後。預防感染很重要,若壞疽是幹的,感染不大可能。但濕性壞疽,像浸泡足一樣,可能被感染;應該應用抗生素.若免疫接種不是最近進行的,則應給予破傷風類毒素。
溫暖後,肢體應保持幹燥,暴露於暖空氣中,盡可能做到無菌.大多數病人有脫水和血液濃縮;應口服或靜脈滴註補液,並恢復電解質到正常水平。可采用的內科療法並不一致,但目標是恢復循環,使細胞損害減至最小。最有效的是低分子右旋糖酐,異丁洛芬和丁咯地樂(buflomedil).較強力的動脈內或靜脈內給藥以及化學或外科方法的交感切除現已很少應用,但對晚期灼痛還是有用的。營養和精神狀態需要特別關心,手術應盡可能推遲,因為黑色硬殼常可脫落而留下活的組織。"正月凍傷,七月手術"是一句正確的格言。最好的長期治療是漩渦浴及浴後輕輕擦幹並休息。對凍傷後長期持續存在的癥狀(如麻木對寒冷過敏)尚無治療辦法。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凍傷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