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腦結核瘤介紹

  腦結核瘤即顱內結核性肉芽腫,是腦實質或腦膜的一種局灶性結核,多數由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播散到顱內形成的肉芽腫性病變,少數為彌散性結核性腦膜炎殘留感染所致。腦結核瘤的發病率為1.4%。可發生於顱內任何部位,位於幕下較幕上者多,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抗結核藥物的應用,腦結核瘤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原因

  (一)發病原因

  腦結核瘤多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尤其常見於肺結核。

  (二)發病機制

  原發性結核發生血行播散停止後,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可有許多結核菌存留,一旦細胞介導的免疫發生變化,結核菌即可形成小結節,這些結節並不擴散破入蛛網膜下腔,故不形成腦膜炎,而是在腦實質內發展,形成外圍有致密纖維的大小不等的結核球,一般直徑小於1cm。這些結核球呈黃白色或灰黃色,與周圍腦組織分界清楚,中心為幹酪樣壞死組織或肉芽組織,機體防禦能力強者可完全形成鈣化。極少中心液化形成單純性膿腫。腦膜上的結核結節可擴大形成扁平狀結核球。

  病灶以單發者多見,可發生於顱內任何部位,幕下以小腦半球為主,小兒患者多見;幕上則以額、頂葉多見,其他腦實質內少見,如腦幹、胼胝體、松果體,亦可見於腦室內和腦池內,如鞍區、枕大池、橋小腦角,尚可見於腦膜。多發者可同時匯集在同一腦葉內或同時在左右大腦半球及幕下,有時可成堆局限在腦表面。結核球病變區常有腦膜粘連,特別是顱後窩更多見,有人統計高達80%。結核球在腦內多位於腦表層,也可位於腦深部,其包膜較硬,與周圍界限清楚,周圍的腦組織有水腫,血供少。


症狀

腦結核瘤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多慢性起病,病程多為數周,也可起病不明顯病程更長。小兒可因突然癲癇發作而查出。根據臨床上有無活動性結核病灶,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全身型和局限型。

  1.全身型 病人同時存在其他臟器的活動結核性病灶,表現為全身情況差、發熱、盜汗、乏力、消瘦等。若為肺結核,可有咳嗽、咯血、胸痛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甚至粟粒性結核伴結核性腦膜炎,此型少見,一般病情較重。

  2.局限性 無其他臟器明顯活動性結核病灶,臨床上以顱內病變為主。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局灶性癥狀。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視盤水腫(早期發生率約為10%~27%)。幕上半球病變以癲癇發作最為常見,發生率達85%;尚可有偏癱、失語、視力改變等。幕下病變可先出現顱內壓增高征,隨後出現眼震、共濟失調等局灶癥狀。腦幹病變可先出現腦神經功能障礙,以後出現交叉性癱瘓等。總之,可因結核球的單發、多發、大小及所在部位的不同而臨床表現也不同。

  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表現,配合輔助檢查,多可明確診斷。診斷要點為有顱外結核病灶史;慢性病容;3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多見;病程多為亞急性;有顱內增高征和局灶性神經系體征,尤其有癲癇發作。


飲食保健

腦結核瘤吃什麼好?

  1.患者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高維生素 結核病患者應重點補充維生素A、B、C、D。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維生素C有利於病灶的愈合和血紅蛋白的合成;B族維生素可加快人體的代謝過程,有促進食欲的作用;維生素B6還能對抗由於使用異煙肼治療而引起的副作用。在我國的膳食中,新鮮蔬菜和水果是人們攝取維生素的主要來源。乳、蛋、動物內臟等富含維生素A;酵母、花生、豆類、瘦肉等富含維生素B6。因此,結核病患者應多吃上述食物。此外,該病患者應經常進行日光浴,多參加

護理

腦結核瘤應該如何護理?

 


治療

腦結核瘤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常識:

  腦結核瘤是一種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結核病的顱內肉芽腫,結核病俗稱“肺癆”,是一種主要經呼吸道傳染的疾病。治療以預防為主,防止接觸傳染源。出生後接種疫苗,即可獲後天免疫力。病人如出現貧血、盜汗、消瘦、乏力、低熱等結核征象,及時找醫師診斷治療,並自我隔離,以免感染傳播,同時按醫囑使用抗結核藥治療。患有結核病,同時出現顱內高壓癥狀和腦損害癥狀,則找專科醫師檢查,一般做頭顱CT掃描或MRI檢查,即可診斷,本病全身型者,先抗結核治療,按醫囑使用抗結核藥;局限型者,手術治療為主,預後良好。

保健品查詢腦結核瘤中醫治療方法

暫無相關信息

中藥材查詢腦結核瘤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過去腦結核瘤不論是診斷還是治療都相當困難,20世紀70年代以後發明瞭先進的CT和MRI設備,以及有瞭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的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腦結核瘤的診斷與治療才有瞭突破。通過這些抗結核藥物和對癥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隨時采用CT或MRI復查,不少病人采用藥物治療獲得成功,而外科治療組的功能恢復不如藥物治療組,因此,目前對結核球的治療原則,多主張先采用藥物治療4~8周,再通過CT或MRI復查,若癥狀不改善,結核球不縮小,再考慮手術切除。

  1.藥物治療 抗結核藥物的選擇原則與結核性腦膜炎相同,即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鏈黴素聯合應用,多能獲得理想的療效。

  (1)異煙肼:成人量300~400mg/d,重癥可加到600~900mg/d,兒童一般按10~15mg/(kg·d),重癥20~25mg/(kg·d)。服用方式一頓口服,重癥者可肌註或5%異煙肼靜脈滴入或推註,成人量為600mg/d加入 5%葡萄糖液20~40ml靜脈推註。重癥亦可作鞘內註射,成人量為100mg/d,每周3~6次。一般異煙肼用量開始以300mg/d為宜。如大劑量應用,1周後也要改為維持量,否則,副作用明顯增加,為瞭預防周圍神經並發癥,一般在用藥期間時服用維生素B6 10~20mg/次,3次/d,並同時服用煙酸50~100mg/次,3次/d,飯後服。

  (2)利福平:成人量900mg/d,兒童量15mg/(kg·d)。此藥殺菌能力強,經腸道吸收,治療初期與異煙肼合用,但二者合用時對肝臟損害較大,須註意檢查肝功能,一旦有肝功能異常,即須減量應用。

  (3)乙胺丁醇:成人量15~25mg/(kg·d),兒童量15mg/(kg·d),此藥主要作用是防止結核菌發生抗藥性,故絕不要單獨使用,此藥惟一毒性作用為並發球後視神經炎,引起視力減退,一般不用於13歲以下小兒。

  (4)鏈黴素:成人量1g/d,小兒量20~30mg/(kg·d),分2次應用,開始每天註射,2個月後改為隔天1g或每次2g肌註,療程不少於6個月。適用於腦結核瘤急性炎癥反應期,用藥期間要密切觀察毒性反應,如出現耳鳴、聽力下降,須停用。

  常規治療方案:以異煙肼為主,聯合鏈黴素、利福平或乙胺丁醇,或異煙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三聯療法,如經治療後癥狀好轉,3個月後可改為異煙肼和乙胺丁醇二聯療法,總療程為1.5~2年。二線抗結核藥物有吡嗪酰胺、對氨基水楊酸、乙硫異煙胺、環絲氨酸、卡那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阿米卡星)等。由於抗結核治療的耐藥情況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采用3~4個一線藥物聯用,或一、二線藥物合用。

  (5)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有減輕腦水腫、抗炎、溶解滲出物等作用,一般與抗結核藥同時應用,成人15~40mg/d,兒童1~2mg/(kg·d),也可應用地塞米松等。

  在治療過程中,個別病例在癥狀改善的同時,反而出現病變體積增大,並伴有表淺淋巴結增大,稱為“反常性膨脹”,可能是免疫功能異常及腎上腺皮質激素調理瞭結核桿菌的敏感性,以及在治療過程中,肽聚糖和黏肽、異物蛋白等自結核桿菌細胞膜壁上釋放,從而引起顱內病灶和體表淋巴結膨脹。出現這種情況時治療方案可以不變,隻需停用激素,但有時這種情況可持續1年左右。

  2.外科治療 包括開顱病灶切除術、立體定向活檢術和腦室分流術。

  (1)開顱病灶切除術:

  ①指征:

  A.經CT或MRI檢查示結核球過大,且已成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

  B.經4~8周的藥物治療,做CT或MRI掃描不見縮小,癥狀依舊者。

  C.顱內壓顯著增高,視力減退明顯,有生命威脅者。

  ②術前準備:病情允許可先進行抗結核治療2周,以減少術後並發結核性腦膜炎的機會。

  ③手術方法:力爭完整切除,以免分塊切除引起結核桿菌擴散,導致並發結核性腦膜炎;對多發結核球者,可選擇隻切除引起顱內壓增高者,對重要功能區可僅做活檢,殘餘病變采用藥物治療。術中病巢部位可用鏈黴素0.5mg/ml沖洗。

  (2)立體定向手術:CT或MRI定向,通過活檢,可排除誤診,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故對診斷不明確或經4~8周治療無效者皆可采用。但活檢可能帶來一些並發癥,故須結合病人情況和醫院條件決定。

  (3)腦室-腹腔分流術:對腦結核瘤同時又並發腦積水者,在治療腦結核瘤的同時,行分流手術,以緩解顱內壓增高。

  (二)預後

  現代技術的發展,腦結核瘤經抗結核藥物治療大多數可治愈,尤其對位於腦功能區和腦幹部位者藥物治療更為重要。不論哪種手術,術後抗結核藥物治療同樣重要,因此,無論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必須繼續抗結核藥物治療,在總的療程結束後,采用CT或MRI檢查,隨訪6個月,復查病人是否有復發現象。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腦結核瘤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腦結核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實驗室檢查

  部分患者紅細胞沉降率加快。腦脊液檢查壓力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他指標多正常或輕微改變。結核菌素試驗陰性並不能排除結核球,隻表明其可能性小。

  影像學檢查

  1.CT檢查 結核球的分期及結果如下:

  (1)早期(炎癥反應期):膠原纖維少,呈等密度,不顯示腫塊,周圍為低密度腦水腫,在額葉呈“漏鬥狀”,在顳枕頂區呈“三手指狀”,強化不均勻。

  (2)中期(炎癥消退期):膠原組織增殖,內含幹酪樣物質,呈小盤狀高密度,周圍是低密度腦水腫,呈明顯環狀強化。

  (3)晚期(結核球鈣化結節期):病變呈圓形或卵圓形,平掃為高密度影,無腦水腫;增強後呈現“靶征”,即環形強化包繞著中心結節狀鈣化或增強的病灶,這是典型的結核球的表現。

  (4)硬腦膜結核球可導致顱骨過度骨化,與腦膜瘤相似。

  (5)結核性腦膿腫,中心區表現為典型的低密度區。

  2.MRI掃描 結核球在T1加權像上為低或略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大多信號不均勻,表現為低、等或略高信號。結核球中心幹酪樣壞死在T2加權像上呈高信號,也可呈模糊不清的同心圓狀分層像,周圍包膜呈低信號,並有高信號的水腫帶環繞。這種有水腫帶包繞者,表明結核球尚未成熟。MRI比CT掃描更能顯示病變的范圍。腦幹的結核球與神經膠質瘤兩者在MRI都表現長T1和短T2,同樣,病灶周圍水腫在T2加權像上均高信號,因此,兩者在MRI圖像上不易鑒別。


鑑別

腦結核瘤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腦結核瘤應與顱內其他感染性疾病和顱內其他占位性病變相鑒別。結核性腦膿腫,即使通過CT和MRI檢查,也不能與其他細菌性腦膿腫相鑒別。


並發症

腦結核瘤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腦積水是腦結核瘤最常見的並發癥,它可以是並存的結核性腦膜炎或腦結核瘤梗阻腦室系統所引起,在治療腦結核瘤的同時對腦積水應同時行腦室腹腔分流術以緩解顱內壓增高。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腦結核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