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醫學百科 按字母 按身體部位 按科室

翼狀胬肉介紹

  翼狀胬肉(pterygium)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一般認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結膜纖維血管組織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病變,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單眼或雙眼受累。因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為翼狀胬肉,中醫稱為“胬肉攀睛”。它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為古老的眼病。它不僅可以眼刺激征及外觀缺陷,還可以不同程度地影響視力。多發生於室外工作者。可能與風沙、煙塵、陽光、紫外線等長期刺激有關。


原因

  (一)發病原因

  目前其發病因素仍有許多爭議,一般認為可能是內因(遺傳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中,日光中的紫外線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此外風沙、粉塵、幹燥等也是影響發病的重要環境因素。

  1.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生活在炎熱、日照量大及多塵地區的人群發病率明顯升高,從事戶外工作者也易患此病。有人通過大鼠實驗發現,大劑量紫外線照射可引起上皮增生、前彈力層變性及角膜基質中血管形成,表明翼狀胬肉的形成與紫外線作用有明顯關系,可能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2.遺傳因素 遺傳對翼狀胬肉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這種遺傳是一種低外顯率的顯性遺傳。但看來真正的病變是不遺傳的,遺傳的隻是眼對環境刺激的影響有發生翼狀胬肉的傾向性。

  3.免疫因素 因為在翼狀胬肉內發現有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免疫球蛋白,而被認為與免疫學有關。單克隆抗體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淋巴細胞都是T細胞,這些細胞引起細胞介導免疫反應和Ⅳ型超敏反應。免疫熒光研究顯示免疫球蛋白是IgG和IgE,IgG主要在角膜基質內,這與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的區域相一致。IgE主要分佈於上皮、基質區域。IgE的出現表明Ⅰ型或速發型超敏反應。正常結膜的免疫熒光研究未發現IgG和IgE。若IgE持續存在將導致慢性炎癥。這種抗原的刺激可來自像花粉、灰塵顆粒或甚至病毒那樣的外源性因素。值得註意的是,雖然有時偶然發現IgE,但這一免疫學理論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翼狀胬肉中發現T淋巴細胞、IgG和IgE,可以表明體液和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與翼狀胬肉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4.慢性炎癥及增生性疾病 來自於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癥(如發生於角鞏膜緣部的局灶性結膜炎等),都可導致炎癥性水腫、修復和新生血管生成,形成翼狀胬肉所特有的纖維血管反應。

  5.其他 Biedner等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基礎淚液分泌情況有關。Monselise等指出血管新生亦可促成胬肉的形成。有人認為胬肉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多有結膜、角膜慢性潰瘍基礎,認為主要是結膜潰瘍。近年來也有人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角膜緣幹細胞功能障礙有關。

  (二)發病機制

  具體發病機制仍未完全解釋清楚。關於翼狀胬肉的發病機制目前存在多種學說。早期的研究中發現翼狀胬肉組織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和肥大細胞反應,從而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病過程中存在著免疫學機制。研究還發現翼狀胬肉組織中有IgG、IgE及少量IgA和IgM存在,且基底膜有顆粒狀免疫球蛋白和C3沉積,因此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病與Ⅰ型及Ⅲ型變態反應有關。但肥大細胞僅在翼狀胬肉上皮下的基質中,尤其是變性的彈力纖維附近出現,在上皮層及角膜緣未檢測到,因此目前不能判斷免疫反應在翼狀胬肉的發病過程中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改變。

  近年來關於翼狀胬肉發病機制的研究取得瞭很多十分有意義的結果,Coroneo綜合瞭近年的研究結果,提出瞭翼狀胬肉發病的兩階段(two-stage)發展的假說。這一假說將翼狀胬肉的發病過程人為地分為2個階段:在第1階段,角膜緣幹細胞受到破壞,角結膜屏障功能發生障礙;第2階段,細胞增生活躍,並發生炎癥、血管化和結締組織重塑形,角膜“結膜化”,從而發生翼狀胬肉。這一假說與以前認為翼狀胬肉是變性性疾病的概念相反。

  根據“兩階段”學說,角膜緣幹細胞功能障礙是翼狀胬肉發病的基礎。如前所述,來自顳側的光線投射至鼻側角膜緣的後面時,其光線的強度可被放大20倍,此處上皮基底細胞從後面受“打擊”,可造成幹細胞的功能障礙及數目減少。而完整的角膜緣是阻止結膜向角膜生長的屏障,一旦此屏障被破壞則使增生活躍的結膜成纖維細胞(一說是轉化瞭的角膜緣幹細胞)易於向角膜方向生長。

  對於第2階段,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翼狀胬肉是一增生性疾病,而變性是繼發性改變或次要改變。其主要證據包括:①翼狀胬肉組織中調節增殖的某些生長因子表達紊亂,如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bFGF)等;②翼狀胬肉成纖維細胞發生轉化:研究表明,培養的翼狀胬肉成纖維細胞增生活躍,並可被(TGF-β)促增殖;③翼狀胬肉上皮細胞增生活躍:其上皮層細胞厚度不一,角化過度,提示增生活躍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FGR)傢族及角蛋白(如K3、K8、K16等)表達增加;④翼狀胬肉上皮細胞p53蛋白表達增加,發生的雜合性丟失和微小衛星不穩定性改變,而這些改變一般多在腫瘤細胞和癌前期病變細胞中檢測到,因此有學者建議將翼狀胬肉稱為良性腫瘤性病變(benign neoplastic lesion);⑤翼狀胬肉上皮及上皮下纖維細胞抑制凋亡的基因bcl-2表達增加,提示翼狀胬肉的發生可能與正常的細胞凋亡減少有關;⑥一些抗增殖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翼狀胬肉術後的復發率,如術中術後局部應用抗代謝藥、β射線放射治療等。此外,近期的研究還發現翼狀胬肉上皮中組織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的活性紊亂,提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炎癥、組織重塑型及血管化相關。


症狀

翼狀胬肉早期癥狀有哪些?

  臨床上將其大致分為初發胬肉(又分為結膜期和角膜前期)、進展胬肉(角膜後期)和術後胬肉(又分為治愈胬肉和復發胬肉)3類。

  1.初發胬肉

  (1)結膜期胬肉:瞼裂部球結膜充血肥厚,逐漸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帶有血管組織的胬肉,狀似昆蟲的翅膀,故名翼狀胬肉。多發生於鼻側,顳側者較少,伸向角膜時,可侵及前彈力層及淺層基質。裂隙燈下瞼裂部結膜肥厚,充血水腫,血管擴張,其尾部與半月皺襞粘連,移動球結膜則造成一橫向條索。二碘曙紅或熒光素染色沖洗後用鈷藍光觀察,可見結膜上皮點狀脫落,而其臨近受上、下眼瞼覆蓋的結膜則不著色。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結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皺襞,頭部跨越角膜緣,底部扇狀,越過半月皺襞向淚阜兩側伸展,在角膜緣前區,為胬肉的頸部。胬肉的頭部在角膜緣上隆起,越過角膜緣向角膜伸展約2mm,表面有微細血管。在頭的盡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狀由微粒堆積成的小島侵入角膜淺層,為Fuchs小島。小島與頭部周圍角膜呈現肉眼難於辨認的混濁。靠體部亦有微粒組成的灰白色條紋,沿角膜緣擴張的血管分佈。頭和頸部在浸潤充血區與角鞏膜粘連。熒光素著色,呈現出上皮點狀脫落。

  2.進展胬肉 頭部成灰白色膠樣隆起,其盡端形成豎向鋸齒狀邊緣,頸部血管充盈,組織肥厚。胬肉頭部表面微隆起,鄰近有散在鈣化點,進展緣可越過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彈力層,其上皮隆起,混濁明顯。

  由於胬肉對角膜的牽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彎曲度發生改變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檢查39眼發現胬肉眼呈現規則散光,散光度可達5D,但多數視力不下降。Lin等測定胬肉眼對比敏感度,發現各個空間頻率明顯降低。同時發現眩光現象也較正常眼明顯增多。

  胬肉可長期穩定,無明顯充血,組織肥厚,頭部稍顯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潤,胬肉不斷向角膜中央推進,稱為進行期。

  多無自覺癥狀,但當胬肉向角膜中央時展時,可引起散光、若遮蓋瞳孔,則將嚴重影響視力、肥厚攣縮的胬肉可限制眼球運動。

  角膜有潰瘍或燒傷後球結膜與角膜發生粘連稱為假性翼狀胬肉,它可發生在角膜緣的任何方向、是靜止性,僅頭部與角膜粘連。

  一般並不困難。盡管翼狀胬肉的改變非常直觀,但也常有誤診的發生。以下是關於翼狀胬肉的診斷標準:成熟的翼狀胬肉是在角膜上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病灶,其基底位於角膜緣旁的結膜,而尖端指向角膜中央。如將翼狀胬肉人為地分為頭、頸和體三部分,頭部是位於角膜的部分,頸部是角膜緣上的部分,而體部則位於鞏膜表面。成熟的翼狀胬肉在其頭部前方邊緣的角膜上皮常有特征性改變,表現為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的脂質性改變,此改變通常與頭部之間有一透明區。絕大多數翼狀胬肉位於瞼裂區,如初發性病變起源於瞼裂區以外,則診斷原發性翼狀胬肉應慎重。此外,翼狀胬肉在角膜緣處與角膜緣黏連,而假性胬肉則是瞼、球結膜的粘連,通常在角膜緣處不粘連,局麻下用一玻棒即可區分二者。


飲食保健

翼狀胬肉吃什麼好?

  食療方:(資料僅參考,具體請詢問醫生)

  綠豆90克、蛇蛻一條,砂糖30克。蛇蛻用甘草水洗凈,用麻油炒黃,加綠豆及砂糖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數劑。

  患者吃什麼好?

  保護眼睛的食物

  1、含維生素a的食物對眼睛有益,維生素a還可以預防和治療幹眼病。長期缺乏維生素a的時候消除眼睛的疲勞,每天應該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眼睛對黑暗環境的適應能力減退,嚴重時還容易患夜遊癥。維生素a的最好來源是各種動物的肝臟、魚肝油、奶類和蛋類,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蘿卜、莧菜、菠菜、韭菜、青椒、紅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棟身胡蘿卜素。

  2、維生素c是組成眼球水晶體的成份之一。如果缺乏維生素c就容易患水晶體渾濁的白內障病。因此,應該在每天的飲食中,註意攝取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比如,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黃瓜、菜花、小白菜、鮮棗、生梨桔子等含量最高。

  3、豐富的鈣粉對眼睛也是有好處的,鈣具有消除眼睛緊張的作用。如豆類、綠葉蔬菜、蝦皮含鈣量都比較豐富。燒排骨湯、松魚糖醋排骨等烹調方法可以增加鈣的含量。希望年輕的父母們多給孩子吃一些有益眼睛的食物,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4、瘦肉、禽肉動物的內臟、魚蝦、奶類、蛋類、豆類等食物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份,組織的修補更新需要不斷地補充蛋白質。


護理

翼狀胬肉應該如何護理?

  術後康復

  總之,翼狀胬肉不論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有復發的可能,因此事先一定要向患者交待清楚。為防止胬肉術後復發,在初次手術時,對各個步驟的要點,如胬肉的剝離、胬肉下方組織的清理、鞏膜的暴露或結膜移植片的采用,都應慎重處理。術後輔助治療對預防復發也有一定的效果。如術後用0.5%~2.5%的可的松眼液滴眼,每天4次,持續1個月,可減少新生血管;1:2000噻替派溶液滴眼,每天4次,持續1~3個月;或采用X線或β線照射,對防止胬肉復發,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治療

翼狀胬肉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預防翼狀胬肉主要是盡可能避免煙塵、風沙及陽光刺激,註意眼部衛生,患沙眼或其它類型結膜炎應及時治療,同時應註意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大便幹燥等全身情況的調整。

  針對環境因素進行預防,避開風沙、日光、煙塵、花粉等刺激。

保健品查詢翼狀胬肉中醫治療方法

  本病為純熱之證,有虛實之分。實熱宜清,虛熱宜滋陰,兼風邪者,宜祛風清熱。發展迅速,藥物治療無效者,宜手術治療。無論虛實,均應配合局部點眼。

  (一)辨證選方

  1.心肺風熱

  治法:祛風清熱,活血通絡。

  方藥:梔子勝奇散(《原機啟微》)加減。白蒺藜(炒)12g,蟬蛻12g,谷精草12g,甘草12g,木賊草12g,黃芩12g,菊花12g,草決明12g,山梔12g,川芎12g,荊芥稅12g,羌活12g,密蒙花12g,防風12g,蔓荊子12g,若眵多便秘者,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黃。

  2.脾胃實熱

  治法:瀉熱通腑。

  方藥:瀉脾除熱飲(《銀海精微》)加減。黃芪10g,防風9g,茺蔚子12g,桔梗6g,大黃10g,黃芩12g,黃連6g,車前子15(包),芒硝10(沖)。體不虛者去黃芪,加玄參、夏枯草,以加強瀉熱散結之功。

  3.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醫宗金鑒》)加減。知母12g,黃柏12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藥15g,丹皮12g,澤瀉12g,雲苓12g。或兼服甘露飲(《和劑局方》)。生地15g,熟地15g,茵陳12g,黃芩12g,枳殼10g,石斛12g,枇杷葉10g,甘草3g,天冬15g,麥冬15g。若心煩失眠重者,可加酸棗仁、夜交藤、五味子等。

  (二)點眼療法:用於胬肉無須手術或術後防其復發者。除前述外用藥物外,下列藥物可選用。

  (1)使君子藤:以刀劈開,取流出汁點胬肉,每日2次。

  (2)鮮鵝不食草適量,搗汁澄汁煮沸加冰片,少許,調勻後點胬肉上。每日1~2次。

  (3)烏梅一隻,輕粉、冰片各少許,共研極細未,點胬肉上,日1~3次。

  (4)杏仁去皮尖,白蜜各適量,共研膏,少許點胬肉上,日1~2次。

  (5)浮萍適量,冰片少許,共研極細,點胬肉上,日1~2次。

  (6)硼砂3g,冰片少許,共研極細,點眼日1~2次。或加膽礬3g,制法如上。

  (7)葳蕤仁6g,青鹽3g,豬胰30g,搗研極爛,少許點眼,日1~2次。

  (8)磠砂、風化硝、冰片各6g共研極細未,少許點胬肉上,痛甚者以生理鹽水沖之。

  中藥

  1.三黃片:每服4~6片,每日3次。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之功。用於胬肉紅赤,而邪熱內盛,大使秘結者。

  2.防風通聖丸:每服6g,日服3次。具有清熱疏風通便之功。用於胬肉紅赤癢澀,表裡俱實者。

  針灸

  (1)體針加點刺胬肉法:主穴:睛明,瞳子髎。配穴:少澤、太陽、合谷。用毫針從胬肉頭部至根部輕劃或點刺數次,至少量出血,然後針主穴配穴各一,取少澤穴時,應點刺放血。每日一次,10天為一療程。前3~5天輕劃點刺胬肉,後5-7天僅取穴針刺。治療期間應配合點眼。

  (2)耳針:取眼、神門、肝、肺等穴,每日針刺1次,每次留針10~15分鐘;適用於胬肉明顯紅赤者。

  濕敷法:黃柏、白及各等份,水煎,冷敷眼部,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用於胬肉紅赤較甚者。

中藥材查詢翼狀胬肉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盡量避免外來刺激,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癥。

  1.用抗生素眼藥水以控制結膜炎癥,減輕充血。在充血較重時可加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為減少外界刺激可戴適當的變色鏡。當有炎癥刺激時可點0.25%氯黴素與0.5%可的松眼藥水、夜晚可塗四環素可的松眼膏。

  2.小而靜止的翼狀胬肉無需治療。如胬肉為進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區影響視力或眼球轉動受限時則可行手術切除。對不願意接受手術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的博來黴素液0.3ml在表面麻醉下註射於翼狀胬肉的頸部及體部,每周1次,3~6次為1療程。為減輕局部反應,可在對側球結膜下註射0.3ml潑尼松龍、四環素可的松眼膏包紮。

  3.冷凍治療 用-40℃的冷凍頭接觸胬肉頭部及頸部,破壞其新生血管並使之萎縮。用於較小和較薄的翼狀胬肉。

  4.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翼狀胬肉為進行性、肥厚且充血;②胬肉已侵入近瞳孔區影響視力。

  (2)手術方法: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要求達到3個主要目的:安全地將胬肉切除幹凈;達到良好的光學效果;避免復發。因此,在選擇手術方法時要特別慎重。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翼狀胬肉頭部轉移法、暴露鞏膜法、結膜移植術,後來又發展出口腔黏膜移植術及羊膜移植術等。

  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術後的復發,在術中操作及術後要註意:①取健康球結膜不要過厚,移植要平整;②術畢用虹膜復位器把移植的結膜瓣下積血壓出,使之平伏,緊貼在鞏膜上;③胬肉要切除幹凈,盡量使角膜面平整而又少損傷健康組織;④切除胬肉時要註意不要傷及淚阜及肌腱,以免日後發生瞼球粘連或運動障礙;⑤對於胬肉下的結膜下組織,其切除范圍要比胬肉大一些,以減少術後迅速發生新生血管或組織增殖;⑥由於角膜表面及結膜下胬肉殘存組織是形成胬肉術後復發的基礎,而鞏膜表層新生血管進入角膜創面是胬肉復發的根本原因,因此,徹底切除角膜緣、鞏膜及角膜上的變性組織並暴露鞏膜,用作防止結膜纖維組織入侵角膜的緩沖地帶;也可在角膜緣外側刮除一條1mm寬的鞏膜作為防禦結膜纖維入侵的屏障。必須對手術後病人進行定期復查、隨訪以觀察有無復發體征。

  5.術後藥物治療 雖然翼狀胬肉在手術方法上曾進行多次的改進,但仍不能避免復發。Castroviejo曾報告復發率為25%~45%,自從采用板層角膜移植後復發率有所降低。一般認為術後采用適當的輔助治療對減低其復發率是有一定效果的。概括有以下幾種方法:

  (1)噻替哌(thiotepa):這是一種抗癌藥物。方法是1∶2000(即15mg噻替哌溶在30ml Ringer’s溶液中)的噻替哌眼液在術後5天開始應用,每3小時1次,連續8周;亦有人提出可以持續使用3~6個月。其作用主要在於抑制術後新生血管新生上皮細胞及新生結締組織,阻止細胞核的絲狀分裂,對預防翼狀胬肉復發有較好的效果。

  (2)絲裂黴素C眼液:這是一種抗增殖性藥物,用以防治術後復發。術後滴用0.2mg/ml絲裂黴素滴眼液,3次/d,共7天,或2次/d,共5天,已足夠維持低復發率,且較安全。

  (3)局部皮質類固醇治療:翼狀胬肉術後復發可能與新生血管有關,皮質類固醇可抑制炎癥反應與角膜水腫,從而防止血管新生。使用時間可在角膜上皮缺損修復後,開始點用0.5%可的松眼液或0.025%地塞米松眼液,4次/d,持續6周。

  6.物理療法

  (1)β射線照射:術後采用β射線照射對防止復發有顯著療效。手術後β射線照射,胬肉復發率可降至3.6%。最常用者90Srβ射線。采用的照射總量為2600R,分為術後第2天、拆線時及術後8~10天3次照射。若總劑量低於0.31C/kg(1200R)易復發。而劑量過高,超過1.29C/kg(5000R)則易發生輻射性白內障,故應予註意。

  (2)激光治療:用氬激光對準胬肉頸、體部血管進行光凝固,壓強200~400mw,時間0.2~1.0s,直徑200μm,每次凝固點100~200個,凝畢眼部用0.5%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點眼。

  (二)預後

  手術成功則恢復良好。術後復發原因與術眼條件(如胬肉肥厚,充血明顯的進行性胬肉)、操作不當及手術方法等因素有關。繼續受到危險因素的刺激也是重要因素。

藥療是根本,而食療能輔助藥物的治療,那麼翼狀胬肉的食療和飲食又是怎麼樣的?

藥品查詢

檢查

翼狀胬肉應該做哪些檢查?

  診斷容易,須予假性胬肉相鑒別。後者可發生在角膜緣任何部位,為球結膜與角膜因炎癥或損傷而導致的粘連,故胬肉下可通過探針,而真性胬肉則不能。

  1.可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檢測翼狀胬肉上皮細胞p53蛋白的表達狀況。有作者發現翼狀胬肉上皮細胞異常表達p53蛋白,部分患者p53蛋白功能失活,提示翼狀胬肉可能為一種增生性疾病。

  2.組織病理學檢查 在光學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在球結膜和角鞏膜緣上皮下呈現出一不同厚度的區域,其間有不定形的、嗜酸性、透明的或顆粒狀物質積蓄,類似變性的膠原,夾雜有圈狀或破碎的纖維,像一種異常的彈性組織。基質的纖維細胞數量往往增多,似乎是損傷引起的反應。另外,特別在陳舊性病變中可見到有蛋白質樣物質、酸性黏多糖和鈣化的結石的少量聚集。最初認為,蓄積的基質物質是彈性組織,因為它能被彈性組織的染色劑染色。但是由於組織對非蛋白分解酶,即彈性蛋白酶有抵抗力,所以仍有爭論。其上面的上皮可以正常、萎縮或增生。

  從超微結構研究推斷,彈性物質的形成有4個來源:變性的膠原;原先存在的彈性纖維;成纖維細胞的活性異常;異常的基質。一般認為翼狀胬肉的常見炎癥是由於它們的成分發生變性改變。翼狀胬肉的大部分成分是由彈性纖維前體和異常成熟的彈性纖維組成,並發生繼發性變性(彈性組織營養不良)。

  根據病變過程及病理特點可分為3型:

  (1)乳頭瘤狀增殖型:相當於進展期胬肉。乳頭瘤的構成以結膜變厚及上皮下結締組織高度增殖為主,兼有水腫。結締組織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圓形細胞浸潤。上皮排列成長而深的皺襞,頗似長管狀腺體。水腫的上皮細胞核染色深而細,胞質清澈,形同杯狀細胞。

  (2)纖維型:相當於初發胬肉。表現為上皮松弛、水腫、核染色深且密,上皮緊縮,細胞變扁,血管少,不充盈。與增殖型對比,組織細胞則較少。

  (3)萎縮硬化型:相當於手術成功,胬肉停止發展(臨床上胬肉自動萎縮比較少見)。上皮顯著萎縮,上皮下結締組織致密、硬化,過渡為玻璃樣變性,上皮也能變性成玻璃樣物質,偶或缺失。在玻璃樣變性物質中兼或見到鈣化沉著。因退化而失去細胞原態之結締組織內的血管已部分空虛萎縮。此時肉眼即能觀察到胬肉轉變成蒼白色,趨於扁平。

  盡管因結締組織增生及血管增生的程度差異造成不同的外觀,但胬肉的病理改變基本一致。首先,出現瞼裂部球結膜上皮浸潤及其下的組織變性。其次,在外界各種致病因子刺激下發生自衛反應性血管增生,組織肥厚和硬化隆起。病變可能在相當時間內局限於結膜(結膜型胬肉)。但隨著病變的發展,大量血管新生,並向已受慢性感染或炎癥充血的淚湖組織擴展。有可能促進其下方的筋膜、肌鞘增生肥厚。此時如果角鞏膜緣因炎癥浸潤發生上皮脫落,該處原有的血管網增殖擴張,並與胬肉的血管混合連成一片,侵入已受浸潤的角膜Fuchs氏小島區。因侵入程度的不同而構成角膜前期或後期胬肉。

  無特殊輔助檢查。


鑑別

翼狀胬肉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診斷翼狀胬肉有時需與瞼裂斑、假性胬肉及鱗狀細胞癌相鑒別。

  1.假性胬肉 假性胬肉常有明確的致病原因如炎癥、外傷,特別是化學傷等,可發生角結膜任何部位,形態不規則,病變多為靜止。有的假性胬肉隻有頭部與角膜相連,近角膜緣的底部探針可通過(圖3)。真性翼狀胬肉是屬於結膜及結膜下組織的慢性炎癥並向角膜發展的結果。假性翼狀胬肉一般是角膜邊緣區的急性損傷,其附近球結膜與角膜病變處發生粘連,形成一條結膜橋帶。

  2.鱗狀細胞癌結膜鱗狀細胞癌 多見於老年人,可發生於角結膜任何部位。腫物凹凸不平或乳頭狀突起,迅速向周圍組織浸潤,新生血管紊亂,易出血,且侵犯角膜的組織多為不規則形態。必要時作病理活檢可確診。

  3.瞼裂斑 瞼裂斑位於瞼裂區靠近角膜緣的球結膜,為一呈水平帶狀、三角形或橢圓形,隆起的灰黃色病灶。翼狀胬肉以侵入角膜為其特征,而瞼裂斑則不是。但偶爾特別大的瞼裂斑可能侵犯角膜而與翼狀胬肉混淆。

  4.角膜緣的良性腫瘤 結膜乳頭狀瘤為半透明、表面有光澤的紅色圓丘狀病灶,可位於鼻側或顳側靠近角膜緣處而與翼狀胬肉混淆,但結膜乳頭狀瘤絕少侵犯角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可區分二者。角鞏膜皮樣腫常發生於顳下方,為一白色表面光滑的半球形隆起,可輕充血,表面可見毛發。發生於顳側時應與翼狀胬肉鑒別。


並發症

翼狀胬肉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隨著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進還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區,則可嚴重妨礙視力,大的翼狀胬肉可影響眼球的運動。侵犯角膜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但極少出現角膜感染性炎癥。更多的並發癥在手術中發生,如感染、結膜上皮植入性囊腫、直肌損傷導致粘連、眼球穿破以及角膜變薄導致散光等,需要加以註意。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翼狀胬肉

×

🔝